简述电池老化衰减机理与安全性能演变的关系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8-22 21:18
点击量:次
基于现有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老化途径下,电池内部的老化衰减机理及其引起电池安全性能变化的作用机制,可以总结得到电池老化衰减机理与安全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对于正极,正极材料可能的老化衰减机理包括晶体结构混排、表面形成钝化膜、过渡金属溶解等。其中,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在循环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混排,变得不稳定,会引起正极材料热稳定性下降[68],在较低的温度下便开始分解产氧,影响电池的热失控温度TTR,导致电池热稳定性下降。而正极表面形成钝化膜会增加电池的内阻,导致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焦耳热增加,耐过充电能力下降。正极的过渡金属离子溶解不仅仅会导致正极活性材料损失,溶解的过渡金属离子还会穿过隔膜,在负极表面析出,加速负极SEI膜的形成和稳定[35-36],有助于提升电池热稳定性。正极的老化会导致活性材料的损失,在过充电过程中,在过充入较少的电量 下便有可能完全脱锂产氧,导致电池的耐过充能力下降。
负极的一大问题是表面析锂。析出的金属锂非常活泼,在很低的温度下(<50℃)便开始与电解液发生反应,引起电池自产热起始温度Tonset的明显下降和自产热速率的快速上升,严重危害电池的安全性[53,61-63]。而负极表面稳定的SEI膜的形成则有助于保护石墨负极,提升电池的热稳定性。另外,负极活性材料的损失会使得电池在过充电过程中更早地开始析锂,削弱电池的耐过充能力。
另外,电解液在老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氧化分解,产生气体,导致电池内压增加甚至体积膨胀,在安全测试过程中更加容易发生喷阀,降低电池的安全性能[29]。而电池的内阻在老化过程中会由于电解液消耗、电极表面钝化膜增厚、黏结剂/导电剂失效等原因而不断增加[32-33,40],导致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焦耳热增加,耐过充电能力下降。在老化过程中,铜集流体溶解并析出、隔膜老化等均会增加电池发生内短路的概率,降低电池的安全性。对于内部极片为卷芯结构的电池,卷芯在老化过程中会产生应力,进一步发生变形,导致各处的电解液浸润程度、电导率等产生差异,引起电流分布不均,容易发生局部析锂,并导致局部热点增加,降低电池的热稳定性[53,69-70]。
总体而言,老化电池的耐过充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由于内阻增加和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减少,导致电池过充电过程中焦耳热增加,在更少的过充电量下便可能触发副反应,引发电池热失控。而在热稳定性方面,负极析锂会导致电池热稳定性的急剧下降,需要重点开展研究,开发防析锂的充电管理方法和析锂实时检测方法等,以保障老化电池的安全性。在耐机械滥用性能方面,目前对老化电池及其组分的机械特性的研究还偏少,需要继续投入研究。
另外,目前关于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变化规律的定量研究偏少,更多的还只是定性描述,需要结合前文提到的电池热失控特性定量描述方法(3个特征温度)开展研究,建立起衰减副反应与热失控特性变化之间的定量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