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超全面介绍,锂电池电解液为何总是卖不完?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06 20:50
点击量:次
作为锂离子电池主要的四大组成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之一的电解液,对于锂电池的各项性能(如能力密度、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储存性能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解液作为电池中锂离子传输的媒介,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仅要具备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还要有极好的电子绝缘性。
锂电池电解质(严格意义上讲电解液应该称为电解质,文中部分地方称之为电解质,其实是一个概念)按照其存在形态大致可以分为液态电解质和固态电解质。
电解液一般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溶质以及必要的功能添加剂等原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比例配置而成。溶剂是电解液的主体部分,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等;在溶质方面目前基本上集中在六氟磷酸锂(LiPF6)上,其他类型的电解液溶质如四氟硼酸锂(LiBF4)等商业化应用较少。
一般而言,电解液中有机溶剂和溶质容易分析并模仿,但添加剂成分通常很难分析出来。可以说,添加剂的成分是电解液企业的技术核心所在。
常见的添加剂分类包括SEI(改善石墨负极表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性能)成膜添加剂、抗过充添加剂、阻燃添加剂、稳定添加剂、浸润添加剂、除酸除水添加剂等等。常见的添加剂有双草酸硼酸锂(LiBOB)、二氟草酸锂(LiDFOB)、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TFSI)和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等。
以其中的LiFSi为例,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日本的触媒公司实现产业化生产,国内的氟特电池(新三板上市公司)目前有小批量出货,因此相对于日韩企业来讲,目前国内电解液企业在添加剂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2.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趋势
从1991年全球第一只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诞生以来,锂电池电解质材料呈现从液态到固态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目前电解质市场居统治地位的依然是液态电解质,但液态电解液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发展防短路、过充、热失控、阻燃等电解液是应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关键,不过要开发这样的电解液产品,目前业界的巨头公司如日本宇部等都认为很难,因此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决另辟蹊径去开发固态电解质技术,近年来固态电解液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由于固态电解质同时还可以起到隔膜的作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一般不需要隔膜材料。因此,如果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大规模投入商业化应用的话,将会极大影响现有隔膜材料产业的发展。
(2)产业趋势
由于电解液产品的核心技术在于添加剂,因此目前全球的电解液巨头如日本三菱化学、日本宇部、三星SDI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添加剂技术,通过外购原材料然后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性再进行出售。因此未来电解液行业的发展趋势将逐步呈现企业掌握核心技术,通过外协加工的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及提高生产效率。
二、电解液产业全球现状分析
1.全球产销分析
从近几年来全球电解液的销量情况来看,呈现稳定高速增长的态势,虽然传统3C锂电池的需求量逐渐放缓,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为锂电池行业增长带来新的动力,因而带动电解液行业的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高工锂电
全球电解液销量从2011年的3.87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14.28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9.84%,增长十分迅速。
对于电解液行业实际需求方面的分析,我们根据全球锂电池出货量,再按照每KWH锂电池用电解液1.2KG这个数据进行历年电解液材料需求测算:
然后再进行全球销量及实际需求量分析: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真锂研究
从历年的数据情况来看,除了2015年处于供小于求以及2016年供需紧平衡之外,在2014年之前均是处于供大于需的情况。全球电解液需求量从2011年的3.2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14.24万吨,年复合增长率34.79%,总体来看,全球需求增长大于销量增长,但随着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扩产,这一现象预计将呈现逆转。
2.全球产量分布情况
在电解液行业发展初期,全球仅有宇部兴产、三菱化学、富山药品、德国默克等少数国外企业能够生产。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3C消费领域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国电解液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及地位逐渐凸显,通过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市场份额逐渐加大,从2011年的43.37%增长到2016年的62.18%,而日韩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