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电池事故多数源于使用不当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10-03 16:08    点击量:
大多数制造商已经实施了基本相同的测试。其代表是在充电后,用钉子穿透电池的“穿钉测试”。在此基础上,如果电池中混入金属片等杂质,引发了微弱的内部短路,通过老化测试应该可以予以筛除。这意味着存在缺陷的电池作为商品流入市场的可能性极低。电池工业会提出的测试实际上是在重复实施相同的测试,其必要性令人生疑。
 
  当然,即使制造完成时不存在内部短路,在使用过程中,电池也完全有可能发生内部短路。假设在充电时,电极内生成枝晶状金属,引发了内部短路。造成这种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充放电时,电极中掺杂的金属片溶出到电解液中,在对极析出。
 
  另一个是电池内部含有数百ppm等级(相对于电解液总量的比例)的大量水分。水分进入电池后,会与支持电解质LiPF6发生反应,生成氢氟酸(HF)。HF为强酸,会溶解正极活性物质和集电体,在充放电时,使这些物质在对极以金属枝晶的形态析出。LIB刚刚出现的时候,同样在干燥室中制造,干燥的冬季与高湿的夏季的产品相比,冬季的产品在各方面的性能更好,由此可见,LIB对于生产环境的湿度非常敏感。
 
  现在,电池的制造工序采取了彻底去除水分的对策。比方说对各种材料进行干燥。最重要的步骤,是对容易吸附水分的负极使用的碳进行干燥,使电解液经过脱水塔,去除微量水分。而且制造要在露点设定于-60~-40℃之间的干燥室中进行。为保险起见,卷绕电池元件后,还要使用真空干燥机再次对元件进行干燥。
 
  采取周全对策意味着在制造工序之中,哪怕是一丁点的差错,都可能导致电池出现以自身为原因的重大事故。因此,LIB制造商必须铭记,在电池的制造工序中容不得一丝懈怠。
 
  但是,无论电池制造商怎样在制造工序中百般小心,提高安全性,用户不正确使用的话,也无法杜绝事故的发生。就像SNL和TIAX指出的那样,与电池自身缺陷相比,外在因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