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N/P比对锂电池有哪些影响

来源:宝鄂实业    2019-10-09 15:18    点击量:
通常我们认为,N/P比过大,就是负极过量偏大,会造成负极的浅充放,正极的深度充放(反之亦然,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满电态负极不容易析锂(部分材料,如软硬碳,LTO材料也不会析锂),更加安全,但是正极氧化态升高反而增加了安全隐患。由于负极首效不变,需要反应掉的部分也就越多,同时由于动力学的影响,正极克容量发挥会偏低,但是当N/P不足到一定程度时,正极不能被完全利用,也会影响克容量的发挥。综上,找到一个合适的N/P比是非常重要的。
 
石墨负极类电池N/P要大于1.0,一般1.04~1.20,这主要是出于安全设计,主要为了防止负极析锂,设计时要考虑工序能力,如涂布偏差。但是,N/P过大时,电池不可逆容量损失,导致电池容量偏低,电池能量密度也会降低。
 
 
 
而对于钛酸锂负极,采用正极过量设计,电池容量由钛酸锂负极的容量确定。正极过量设计有利于提升电池的高温性能:高温气体主要来源于负极,在正极过量设计时,负极电位较低,更易于在钛酸锂表面形成SEI膜。
 
首次进行电池设计时候应该怎么定N/P比呢?计算理论值后进行梯度实验,后续通过低温放电、克容量发挥、循环寿命、安全测试等等进行评估。
 
 
 
N/P比对正极的影响
 
 
 
N/P比过高会造成正极材料氧化态升高,氧化态升高除了引起安全问题,还有那些隐患呢?这里仅以三元/石墨材料为例。
 
N/P比过量电池,在满电态进行热箱(130°C/150°C)或者高温存储实验,拆解电芯,通常会发现正极粉料与箔材脱离的情况,并且隔膜发黄。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
 
概念1:这里首先要明确极片不同位置,哪怕颗粒不同位置的反应都是不均匀的,这涉及到一个极片厚度的方向存在电势差的问题。
 
概念2:Ni3+/4+和Co3+/4+与O存在能带重叠,O会以自由基形态从晶格脱出,有极强的氧化性。
 
隔膜变黄系氧化所导致,机理已经很明确,已有文献[1]报道了电解液中添加PS等易氧化的保护添加剂,对于隔膜氧化起到缓解作用。
 
N/P比对负极的影响
 
 
 
脱出的多余的Li会为负极表面锂盐的沉积提供Li源[2],锂盐不断沉积导致了循环的失效。因此N/P比过低会造成这种风险的提高。
 
但是我们这里讨论另外一个维度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如果N/P比过高会发生什么?这里使用的是同一个正极,通过调节负极用量造成N/P比的不同。在放电末端,N/P比低的正负极电压都低,正极深放,负极浅放。在充电末端,同样是N/P比低的正负极电压都低,负极深充,正极浅充。
 
 
 
需要说明的是:
 
1、图中的一条电位曲线代表充放电两个过程,可以认为是平衡态的电位。
 
2、正极的首效造成容量衰减这里忽略。即使经过首效损失,N/P比不同的负极对应的也是同一条正极曲线。这里认为正极首效损失只在充电起始端造成,充电末端由于氧化造成的成膜这里忽略,实际情况也是只有随着循环的进行,氧化成膜才会对容量造成影响。
 
3、负极首效比例认为与N/P比无关,是一个常数,负极多的,通过首效损失的容量也多。该反应发生阶段同样是在充电的起始端。
 
4、正极电位和负极电位是自由的,唯一的限制就是全电池的电压,即蓝色竖线双箭头。在放电末端和充电末端的两个双箭头长度分别相等。
 
5、两条红色虚线即电位差异,分别显示所对应的电极充放电的深浅程度。
 
由于首效反应掉负极的比例都一样,并且负极总量不同,负极多的和负极少的负极充放电曲线,对应同一个正极充放电曲线产生了相位差。由于正极电位随着嵌锂增多电压逐渐下降(放电过程),在负极脱Li/负极电压上升过程中,负极多和负极少的负极放电曲线末端对应的正极放电曲线的使用位置是不同的,负极少的负极放电末端对应的正极电压更低。为了达到同样全电池电压,负极少的负极电压上升低,也就避免了负极脱Li程度过高。负极脱Li过多,会造成SEI膜的损害并且重整,从而引发循环失效。这种分析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充电末端,得到正极过量情况下,正极处于浅充,负极处于深充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