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技术获得突破,石墨烯电池即将推出,性能远超普通锂电池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4 09:18
点击量:次
电池技术获得突破,石墨烯电池即将推出,性能远超普通锂电池
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是电池,在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的现今,电池技术却一直受到限制,不仅容量始终上不了更高的台阶,而且传统的锂电池在快速充放电时还往往伴随着温度升高等问题,这就给手机的使用带来了安全隐患。
随着石墨烯的出现,电池也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由于它的热传导性能优异,而且作为电容器时有存储容量大等优点,因此许多研究机构都致力于将石墨烯应用于电池技术,在此前石墨烯由于成本较高,因此这种电池只能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才能做出来,真正应用于产品的石墨烯不仅受到了成本的限制,而且在增加电池容量上这种电池也一直没有达到商品化的水平。
在去年,石墨烯电池有了商品化的消息,三星的石墨烯电池已经完成了研发,将可能在Galaxy Note 10上使用。它研发的这种电池的容量相比于传统的电池增加了45%,12分钟就能完成充电过程,这对于续航受限的手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种电池的应用在此之前也有一些进展,华为在这种电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它推出的石墨烯基电池虽然没有完全实现达到这种电池技术的标准,不过也使得传统的锂电池的适用温度提高了10℃,寿命也增加到了普通锂电池的2倍。
这次它的这种电池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电池,这种电池不仅具有更宽的温度适用范围,而且寿命也进一步延长,和普通的锂电池相比,这款电池有了一个更大的突破。三星此前曾因为电池的原因导致手机发生了范围波及广的爆炸事件,这次它有了安全性更高的石墨烯电池,其手机产品的竞争力可能将有显著增强,这对于其他手机厂商来说竞争压力就更大了,不过石墨烯电池是电池发展的下一阶段产物,虽然三星的手机用上了这种电池,不过过不了多久,这种电池将成为手机电池的普遍配件,由此带来的产品优势也持续不了多久。
电池技术一直是制约手机、笔记本等电子设备甚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在智能手机完成了从硬件、软件到设计等一系列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电池已成为用户“吐槽”最多的部件之一。
前些时候,有媒体报道称,国内某品牌厂商申请了一项锂电池发明专利,以创新型技术大幅提升电池的快充能力,被媒体誉为“革命性突破”。
不过,很快就有业内人士表示,电池技术是全行业瞩目的焦点,但短时间内这种创新型技术难以实现商业化,手机“电池焦虑”还将伴随用户一段时间。
开辟“快充干道”,提升充电速度
如今,电子设备的发展越发呈现出极端化的趋势:处理器核心越来越多、屏幕越来越大……于是,在手机集成零部件数量大幅增加、耗电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手机电池性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电池技术的发展,却难以追上硬件设备增加的速度。
其实,常见的锂电池工作原理并不复杂。目前,应用较多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多采用石墨烯,正极则多为钴酸锂。
想要获得更高效的供电,一般的方式是探索新的正负极材料。近日,国内某品牌厂商申请的锂电池发明专利,正是引入了能量密度更高的材料,并通过掺杂硅基材料的创新技术,在充电的过程中,为带电的锂离子开辟了一条“快速干道”,从而实现大幅提升充电速度的目的。
该技术一经报道便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果这项技术能在智能手机电池中得到应用,显然可以提升智能手机的使用体验,打破行业的技术瓶颈,更充分地发挥智能手机的优势。
多种方案可选,新充电方式值得期待
从1973年第一部移动手机诞生以来,电池似乎总在扮演“拖后腿”的角色。还记得大哥大时代吗?硕大的大哥大机身中,镍镉电池占据了相当多的空间,而且它的充电耗时也很长。
从镍镉电池到镍氢电池再到锂电池,其实电池技术已经完成了一些革命性的进步。大幅缩小的体积、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这些都为智能手机使用体验的升级提供了支持。
不过,在能量密度触碰到“天花板”时,电池再难“瘦身”,人们开始对砖头一样厚的机身感到厌恶。目前,通行的做法包括高压低电流快充方案,或者低压大电流快充方案。这次被誉为革命性突破的超级快速充电方案,则是在材料上做文章,另辟了一条新路。
除了快速充电方案外,还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选择。前HTC测试工程师陈奎元表示,除了快速充电、大容量电池或新材料电池外,新充电方式也很值得关注。“用户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复杂,续航能力是主要问题。如果能在充电方式上有所突破,也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陈奎元说。
其实,手机行业一直对电池技术非常关注。在去年11月举办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小米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就曾明确表示,他最关注的就是电池技术变革。如果手机电池能像纽扣电池一样,充一次电就可用一两年,这样的技术会颠覆整个行业。
电池系统复杂,创新须综合多方面考虑
对于电池技术,很多科学家、研究团队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去年上半年,浙江大学高超团队就成功研制出一款新型的铝-石墨烯电池,仅用1.1秒钟即可完成充电,循环充放25万次后依然电力十足,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也可正常工作。
“电池涉及到的变量有很多,系统复杂。尽管在技术上电池已有所突破,但短期内这些前沿技术实现商业化的可能性很小。”通讯行业专家、手机行业自媒体人李殿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除关键技术指标外,电池技术研发还需要关注电池材料本身是否稳定、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