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锂电池龙头竞逐无补贴时代 锂电设备行业进入超级景气周期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8 09:04    点击量:
2019年全球电池龙头进入新扩产周期——预计市场空间达4年4倍
 
我们在2018Q2提出的【2019年全球龙头将进入新扩产周期】逻辑不断在超预期兑现。目前全球动力电池龙头竞争格局清晰:国内CATL、BYD;国外松下、LG、三星、Northvolt共6家,2018年底产能合计约99GWh,目前规划产能(动力电池+储能)至2022年将增加至542Gwh,未来四年增幅将达4倍以上,预计对应的新增设备投资额合计为1600亿元左右。由于规划产能已锁定国际大型车企长期订单,随着电动化加速,预计产能规划持续上调。
 
锂电龙头扩张备战无补贴时代,设备供不应求进入景气周期
 
1)电动车行业从补贴驱动转向市场驱动。(1)通过补贴的调整,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成本降低,倒逼动力电池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对行业发展长期利好。(2)考虑到投产周期1-2年左右(若厂商现在宣布扩产,投产均在2020年之后),目前龙头扩产投资本身是朝着无补贴时代去的。我们认为二者将促进电动汽车的性能提升和价格下降。2018年之后各车企加速投放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爆款电动车型,产品具备“科技”和“智能”特点,供给端的好产品有望推动产业从补贴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长期看,消费意愿的提升将促进新能源汽车销量需求的持续增长。
 
2)设备行业从价格战到供不应求。从市场担心动力电池降本将压制设备公司盈利能力,我们认为单位投资下降更多来自效率的提升,设备供不应求将扭转2018年行业价格战的情况。市场认为设备行业面临“单GW投资额降低”;实际上是“单位投资额的设备效率更高”:过去几年锂电设备技术不断进步,效率提升2-3倍。随着技术成熟,未来下游高度景气有望传导至设备端,优质设备供不应求将成为未来趋势。
 
3)国内设备厂商受益于全球龙头扩产加速。CATL和BYD扩产节奏从每年8GWh增长至每年30-40GWh;日韩龙头三星、LG、松下2019年开始发力锂电池行业,按照过往的产业投资历史看,他们的中长期产能规划有望对标CATL,未来日韩电池龙头的扩张规模将大幅超预期。日韩本土设备商受制于产能瓶颈,同时中国设备商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将受益于本轮全球龙头扩产。
 
4)技术进步长期利好设备商。我们通过模型测算,在补贴退出的情景下,依托电池等核心成本的下降、产品性能和结构升级带来的终端提价,锂电行业依然能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发展,电池行业的高投资回报率将会推动技术不断进步,下游不断扩产新产能,尤其利好设备商。
 
一体化设备&;整线集成将成为设备行业大趋势
 
1)在降本增效的背景之下,一体化设备应用逐渐增多。锂电设备由单机销售到分段集成,再到整线集成,最终发展为自动化的整线集成。2)锂电设备行业集中度提升,行业横向整合加速,看好具备整线能力的设备商。
 
投资建议:重点推荐:1、【先导智能】全球绝对领先的设备龙头,泛半导体领域布局不断超预期。2、【科恒股份】涂布设备龙头+正极材料和设备核心客户份额不断提升+整线布局加速。建议关注:【璞泰来】【赢合科技】【天奇股份】【星云股份】【杭可科技,拟上市】。
锂电池板块自2月份低点算起,至今已经有了50%的涨幅,原先市场之时将其作为补涨板块看待。在锂价格处于低位之际,并没有多少人看好其反弹高度。
 
随着新能源电池的产业政策转变以及低廉的锂价,让投资者认为产业周期将从底部开始攀升。不过,锂依然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那投资者为何近期对锂电池板块如此青睐?
 
发生了什么
 
自11月中旬以来,钴价已下跌逾40%,交投在每磅18.75 - 20.35美元之间。这是该商品两年来的最低价格。据美银美林,过去6个月里,钴价在所有大宗商品中跌幅最大。锂价格则也一点都不好过,已经跌至三年来的新低。
 
海外金属锂供给扩张,加上过去几年国内新能源产能的大肆扩张,让整体价格都承压。周期下行在股票市场上显示的淋漓尽致,锂和钴为首的上游原材料个股在去年一年单边下行。
 
近期,钴和锂的相关个股都出现了不小的反弹,但在最近的两个交易日里,其走势大相径庭,锂相关个股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拉升,昨日更是尾盘突袭涨停。
 
 
为什么锂个股上涨
 
由于锂价持续处于低位,新能源车厂商出于成本考虑,选择通过磷酸铁锂电池这种成熟的老技术路线来压低整车成本。
 
电池中国网从北汽新能源了解到,其ECU220近日新增了一款标准版车型,补贴后售价为5.58万元,较ECU220之前两个版本相比,价格不升反降。据悉,ECU220标准版放弃采用三元锂电池,改用了成本更有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
 
磷酸铁锂相较于目前流行的三元电池来说,对锂的需求量更大,虽然功率上无法和三元电池相比,但是胜在成本低廉,在不追求极致性能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乘用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