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开年走红 ,三主线布局产业链机遇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9 11:53
点击量:次
2019年1月23日,Wind燃料电池指数大涨4.41%,位居概念板块涨幅排行首位。板块内长城电工、安泰科技、蠡湖股份、星云股份等涨停,此外,美锦能源、雄韬能源等个股也有显著涨幅。
分析指出,当前的燃料电池产业犹如2012年的锂电池时代,产业技术瓶颈已经突破,即将迎来高速成长期,产业链优势企业成长空间显著。
产业扶持力度递增
近期市场对于燃料电池板块的关注度高涨。Wind燃料电池指数1月份以来至今,累计涨幅达21.65%。
至于背后的上涨逻辑,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在电动车补贴退坡的同时,燃料电池还可享受原有补贴政策到2020年,另一方面国内企业规模化生产,加之各地产业政策相继完善,产业链加速国产化。
客观来说,目前国内燃料电池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2017年底累计运行1000辆,2018年年产超过1500辆,全国投入运营的加氢站达到12座。目前国内氢燃料汽车功率为每立升2千瓦时,国外基本达到每立升3千瓦时,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但是也要看到,2016年中国加氢站只有3座,目前全国在运营加氢站已达18座,在建及规划加氢站超过45座,而且中石化中石油已经开建油氢合建站,市场预计能源巨头加入后,基础设施完善速度有望继续提升。
虽然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近年来支持产业发展与自主研发突破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除了国家技术专项补贴力度逐年递增外,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提高了功率等技术门槛,而补贴仍然保持。此外,各地方政府给予当地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很大的支持,内容涵盖燃料电池汽车地方性补贴、产业示范应用、产业技术研发、整车开发、产业集群打造乃至示范城市建设等方面。
关注核心优势企业
近期市场热点频繁轮动,但燃料电池概念一直受到市场的关注,部分个股阶段涨幅已超50%。那么,该板块如何配置?
国金证券表示,燃料电池汽车具备长续航、加氢快、载重高和零污染等优点,在重载长运输领域是燃油车的完美替代者,燃料电池汽车瞄准400万辆商用车市场,产业步入1到N时代,行业大有可为。建议关注氢能产业链布局完善的公司。
东莞证券表示,预计2018年中国燃料电池出货量超过70MW,目前规模较小。产业链中,制氢领域以能源企业参与为主,当前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水电解氢领域,二级市场投资机会处于酝酿之中,建议关注燃料电池核心环节的优势企业。
中信证券表示,近期燃料电池产业规划频出,政策面扶持力度显著加强,行业商业化推广迎来提速,打开未来三年10倍的增长空间,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建议优选产业化进度较快、增长确定性较强的核心环节龙头公司:一是电堆设计及系统集成环节;二是燃料电池辅助系统环节;三是氢气等环节。
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无需充电,只需加氢,使用习惯上类似于普通燃油车,非常方便。丰田历经20年研发,实现量产的燃料电池汽车Mirai,其续航高达650km,加满气需要3分钟左右,速度与加油差不多,而其终端售价,在获得补贴后约为523.6万日元(约30.7万人民币),已经可以与锂电池电动车一较高下了。
虽然价格越发亲民,但燃料电池汽车起步比锂电池电动汽车要晚,而且其产业链比锂电池电动汽车更长,锂电池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已经基本打通,而燃料电池汽车则不一样,在国内还没有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在锂电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国家也通过基础设施和补贴政策促进锂电池电动汽车进入市场,已经落后的燃料电池汽车,除了要面临与锂电池汽车竞争市场份额的“同室操戈”,更尴尬于核心技术与配件被丰田等国外企业掌握。
以当下主流的氢燃料电池来说,电堆单元和储氢罐是最核心的两大部件,电堆单元就是那个“发电厂”,部件有双极板、质子交换膜、碳纸/碳布、催化剂等,质子交换膜的主要功能是传输质子,分隔反应气体以及电子绝缘,如此重要的部件仅美国和日本企业能够生产,国内还未能实现进口替代。另一个催化剂需要贵金属铂金,虽然通过技术手段使其使用量大幅降低,但铂金在全球储存稀少,也使得燃料电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目前国内企业对于燃料电池的开发,从电堆到发动机、动力系统,再应用到整车上,已经开始探索产业化,并且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测试和验证,如大洋电机的氢燃料电池业务初步完成布局,其合作车厂包括中通、东风特汽等,只是如何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降低燃料电池成本,成为燃料电池落后于锂电池的主要短板。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里程长、加氢快,驾乘感受优于电动汽车,无疑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因此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虽然缓慢,却并未失去市场热度。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立、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远比锂电池陷入增加能量密度提升里程的瓶颈,要更为有创新看点。
产业政策逐渐偏向燃料电池
从过往政策就可以看到,燃料电池的政策倾斜正在加大,尤其是2018年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锂电池乘用车能量密度门槛要求,而燃料电池汽车补贴力度则保持不变,燃料电池汽车按燃料电池系统的额定功率进行补贴,燃料电池客车和专用车采用定额补贴方式,是补贴力度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种类。
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战略,提出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关键材料及及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其次是燃料电池及电池堆整车性能逐步提升;再者是到2020实现1000辆、2025年实现5万辆、2030年实现1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同时到2025年基本完善制氢及加氢基础设施。
在国外,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每辆氢能源汽车提供大约2.3万美元(约合14.7万人民币)的财政补贴,低于我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补贴标准,美国对燃料电池车补贴最少,并且将逐步取消对新能源车的补贴,由此可见,我国的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最为优厚。不仅从国家财政上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给予支持,各地方省市也在极力支持当地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2018年以来,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武汉、重庆等省市已经出台相关氢燃料电池汽车地方补助政策,并提出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佛山更成为地方城市布局加氢站的标杆。
燃料电池整车制造也在快速发展,乘用车方面,上汽集团已完成前后四代氢燃料电池轿车的开发,上汽荣威950插电式燃料电池汽车在2015年车展亮相,宇通客车自2009年投入研究后,先后完成四代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的升级,中通客车则在2017年1月下线了首款9米氢燃料电池客车。相比丰田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研发时间和投入,国内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想要做到规模量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
但我国有一句极其经典的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锂电池电动汽车在高补贴之下,已经打开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局面,燃料电池主要有三大优势,补贴支持稳定、新能源汽车认可度提升、续航与充电方便,随着锂电池电动汽车的补贴退坡,已经影响到了一些整车企业的业绩,而燃料电池汽车补贴的坚挺,也逐渐吸引着相关产业资本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