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详解应加快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9 11:54    点击量:
月12日下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19)论坛中表示:“发达国家把氢作为能源管理,创制了科学安全的氢加注站建设和车载氢罐技术标准及监测体系,有力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建议借鉴先进经验,总结试点成果,抓紧研究修订氢能、加氢站和储氢技术标准,提升检测能力,尽快破除标准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加强和完善氢能生产、储运和供销体系建设。”
 
 
图片来源:官方供图
 
事实上,相对于远程公交、双班出租、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交通方式,燃料电池汽车具有清洁零排放、续航里程长、加注时间短的特点,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最佳选择。
 
万钢表示:“应及时把产业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我国已形成的电-电混动技术优势,适合燃料电池技术特点,也适应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特点。”
 
据了解,我国氢能来源广泛,既有大量的工业副产氢气,又有大量的弃风弃光电、低谷电等可供制氢的存量资源,但目前还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同时,万钢还提出:“要加大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力度,攻克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难关,当前重点要突破膜电极、空压机和储氢罐的产业化。”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累计运行氢燃料电池车辆近千辆;运营加氢基础设施12座,在建20座。其中,2018年,氢燃料客车销量1418辆;氢燃料电池货车销量为109辆。
 
此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万钢重点提到:“要严格执行油耗标准、双积分等产业政策,适时转化为碳交易机制,增强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内生动力;加大支持分时租赁和共享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向产品、服务、充电、运营等多环节组合的新型商业模式转变;认真研究2020年对纯电动、插电式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后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交通运行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车辆成本得到补偿和奖励;以安全、节能、环保为导向,加强安全运行管理与服务,取消对续驶里程、能量密度等细节要求,把技术的决策交给企业,让市场选择最合适的产品;加强车用动力蓄电池退役后储能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政策支持。”
济观察报记者梳理发现,与此前的2017修订版相比,此次的征求意见稿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笔墨和条款大幅增加,不仅首次鼓励外商投资氢燃料电池生产存储及液化,还明确鼓励外商在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智能汽车等关键零部件及其相关产品的投资。相关条款也从2017年修订版的8项增至2019年征求意见稿的13项。“之前政府给了几年的保护期,如今放开是大势所趋。应看到,此时放开或将对国内中小型动力电池产业带来较大冲击,新一轮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
 
五大新增看点
 
此轮征求意见稿中,五大新增亮点颇受关注。不仅涵盖近期势头正旺的氢燃料生产、储存、运输、液化,还涉及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智能汽车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
 
在征求意见稿的第51条中,鼓励外资在“氢燃料生产、储存、运输、液化”的意见赫然在列。此条出台的背景是,氢燃料电池产业正迎来产业化的第一个高潮,前科技部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近期不仅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署名文章,亦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等多个场合,协同数十位专家学者为氢燃料发展站台呼吁。
 
不过,也应看到,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整体较薄弱,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环节相关技术与国外仍有明显差距。而外资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涌入,或将助力国内企业加快解决上述难题。1月18日,美国汽车制造商罗恩汽车集团对外宣称,已于2018年11月1日签署两项协议,将在中国建立起生产、销售和开发燃料电池汽车的三方合资公司,这意味着,由外资控股成立的中国首家氢燃料电池汽车合资公司呼之欲出。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智能汽车等关键零部件的投资,亦首次出现在征求意见稿中,并明确鼓励外资在关键零部件领域进行投资,亦表明政府意欲引入“鲶鱼”,以加快国内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核心及前瞻技术领域的投资和竞争力提升。
 
此前,瑞银分析师对特斯拉/松下、LG化学、三星SDI以及宁德时代4家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拆解分析,结果显示,松下21700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成本为111美元/kWh,LG化学公司成本为148美元/kWh,三星SDI和宁德时代的成本均超过150美元/kWh,宁德时代最贵。
 
行业研究机构高工锂电也表示,目前国外已经普遍使用镍钴铝(NCA)材料,国内主流的电池企业还停留在镍钴锰(NCM)材料532、622、811等产品型号。无论是材料还是价格,国外企业都更加丰富和低廉。而在补贴政策完全退坡,外资全面入华之后,动力电池领域的外资和本土企业的较量也将逐渐展开。
 
在征求意见稿中的第262条,鼓励外资参与“钠盐电池”的意见亦首次出现。据了解,相对锂离子电池和铅蓄电池,钠盐电池具有安全可靠、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特性等优势,可为电网储能、通讯基站以及高能效汽车等大型混合动力或纯电动交通工具提供解决方案。根据国内专业媒体的报道,国内首款钠盐电池即将在超威下线。
 
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三项新增看点外,鼓励外商投资进入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热管理系统、冷却系统的内容,也首次出现在此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中。
 
 新一轮洗牌
 
外商投资门槛趋松,一旦放开,会否引发国内动力电池产业新一轮洗牌?多位受访专家和企业人士,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在罗兰贝格总监时帅看来,未来动力电池领域的格局必将是“头部企业将持续做强做大,中部企业积极提升利用率和产品性能质量,尾部企业则将逐步被整合淘汰出局”。他认为,政府一直是鼓励多元发展的,未来会更加注重结果指标而非单纯的技术指标。“受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三角债拖累企业资金压力、企业扩产积极性退热等影响,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扩产节奏整体放缓,扩充企业数量减少。”高工产研锂电研究院所长高小兵分析。规模庞大的企业数量并非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标志,随着大量社会资本的退潮,动力电池企业终究逃不过“数量骤减”的命运。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