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如何辨别超威电动车电池的真伪,怎么才能买到原装电池?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9 16:53    点击量:
电池包箱体,作为整个电源系统的承载,我们期望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般认为需要实现下面几点功能:
 
防护等级,我们常说的IP等级,防尘防水性能,目的是为了避免灰尘和水对电池包内部的电芯、电气元件、控制系统电路板等造成绝缘性能的影响,对金属器件的腐蚀;
 
结构保护功能,形成一个封闭可控的空间,使得内部的元件避免受到外力的挤压,保护电芯不会受到物理损伤,不发生变形,在有限冲击和振动环境中不会发生内部短路。有人提出一个名词“锂离子电池机械完整性”指电池在受到机械过载条件下维持电池正常电化学功能的性质。可以说,锂离子电池机械完整性,是电池包箱体结构防护功能的终极目的了。
 
热防护功能,在有限空间内,减小甚至隔绝外界环境温度对电池箱体内部电芯和电气性能的影响,维持合理的工作温度,最大化发挥电池性能,延长电池寿命。
 
 
 
 
1 电池箱体保护功能缺失或者不完善,有怎样的影响?
 
防护等级,达不到防尘防水要求,则电芯和电气元件的环境条件处于不可控状态。在一般工作环境中,过量的尘埃,会降低电器件绝缘性能。与之关联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防护等级低的系统中,需要预留更大余量。湿度过高,除了对绝缘性能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引起锂电池的自放电率上升,导体更容易腐蚀。进而系统内阻上升,充放电过程中,将有更多的电量转化成欧姆热消耗掉。
 
电动汽车尤其乘用车对于防护等级的要求,还有一个更为要紧的考量,就是保证电池包在车辆涉水过程中的安全。乘用车的底盘比较低,而电池包自重很大,大部分都布置在底盘下面。这就使得它几乎成了电动汽车上,除了轮胎以外,距离地面最近的部分。遇到大雨天气,电池包从泡泡水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一旦电池包内部进水,后果非常严重。电池短路,产生大量反应热,引发锂电池热失控,短时间释放更大能量,发生着火甚至爆炸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结构防护,这个含义比较宽。首先是固定,电芯串并在一起,通过结构件形成模组;模组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高压电源。这心电芯、电气元件、电连接器件,物理位置都必须是相对固定的,才能确保各自具备合理空间不至于发生挤压、变形。因此,机构保护需要实现对内部器件的完全可靠的固定功能。其次,是箱体不能有过量的变形。箱体变形必然带来对内部器件空间的挤压,单体电芯的形变,意味着内部正负极的距离发生变化,设置直接贴合到一起,这就是内短路,后果必然会走到热失控。最后,是箱体不能出现物理损伤。也就是电池包箱体不能因为外力外物的作用,自己破裂了,甚至外物直接穿过箱体进入了电池包内部,这肯定是结构防护的失效。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案例,一台电动汽车在路上开着开着,系统就报警了,强制停在路边。后来检查发现,有一个头部不规则的铁棒恰好被前面的车辆压过弹起一定高度,待这两车经过,直接插进电池包内部,一个典型的电池包箱体刺穿的故事。
 
 
热防护,这里的热防护,需要由箱体、热管理系统甚至需要隔热层设计等协同完成。电池包箱体,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有限空间。锂电池一般的工作温度范围在-20℃-50℃之间,如果在这个范围以外的温度下工作,则会对电池带来伤害。温度过低,充放电能力变差,如果强行充电更是会影响电池寿命。温度过高,越过一个界限(一般认为这个界限是电芯隔膜的溶解温度),电池将不可挽回的发生热失控事故。因此,给锂电池提供合适的工作温度,不但是发挥其最佳性能的需要,更是安全的需要。
 
 
2 电池包箱体通过怎样的手段,去实现以上三种功能性要求?
 
防护等级
 
对动力电池包,防护等级要求 IP67,这是针对标准《GBT 31467.3-2015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 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海水浸泡的要求来的。IP67具体要做到什么程度呢?6表示防尘等级,解释为“尘密”,金属线无法进入;7是防水等级,解释为“短时间浸水”。
 
实现防护等级的方法,主要是对电池包箱体和上盖之间的接缝对接方式的设计和处理,并需要注意很多加工制造的细节对密封性的影响。
 
1)预留的防爆通风孔,用防水单向阀封堵;
 
2)电池箱体的上盖,下底都不能出现漏洞、缝隙,比如穿透箱体采用螺栓连接的形式基本就不能用了;
 
3)高低压连接器安装方式防护等级必须大于等于电池包的防护等级;
 
4)最主要也是最难的部分是设计上盖和下底之间接触面的密封形式。不同材质的箱体,具体密封形式也不完全相同。钣金箱体,大多采用钣金凹造型配合密封圈、密封泡棉等密封件的形式,也有的直接采用密封胶处理。铸造箱体,可以在铸件上设计密封槽,配合密封圈,一致性比较好。需要说明的是,选择具体密封造型和密封垫材质的时候,除了考虑当前密封效果,还需要考虑整个密封结构的寿命、加工制造的便捷性以及维修拆装的可能性安装在手机上面的模块,现在是摄像头或者投影仪,到未来就很有可能是3D扫描仪,拿着手机对准整个房间进行快速的扫描,然后生成的即时图像,即可以通过手机的投影模块投射到屏幕上,也可以插手机到一个更大的打印机上,直接开始打印。
 
不过,模块化手机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我们很容易在历史中发现它的影子。从PC和大型游戏机时代延续至今,厂商靠卖配件赚钱屡试不爽。苹果的大量iOS设备养活了不知多少相关配件厂商,而镶嵌在iPhone上的摄像头,背夹电池等等,如果你愿意的话——又何尝不能将其视为一种模块化呢。
 
那么,新型模块化手机如果要成为一个单独的品类,跟它的前辈们的区别,又应该体现在哪里呢?
 
更深,更深,更深地集成
 
苹果i设备上的接口已经使我们看到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到底能够激发多大的潜力。比如说,音响可以自动识别iPhone正在播放的歌曲的名称。手机上的导航可以直接发送给汽车。除了自有标准,新的USB-C接口也是可以传输包括显示信号等在内的多个信息的。
 
与插件增强相比,模块化就需要能用新配件替换原有配件,而不是简单禁用。电池背夹装上iPhone后,可以使用自带电池+背夹电池,可以只使用自带或者只使用背夹,但不可以拆卸自带电池。而模块化就是应该攻克最后这个堡垒。
 
Moto Mods这种把模块和背壳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可能是比较好的办法,但还是难以解决替换CPU、内存等核心部件的问题。
 
允许拆机更换——而不是插拔模块
 
PC时代DIY的精髓就是在机身不替换的情况下替换内部的零件,尽管肯定有人出于成本考虑——还能用的就不换——但实际造成了对外观和总重量基本没有影响。
 
假设你对于这款手机的外观设计很着迷,希望它能够通过模块升级永葆青春,似乎也很困难。目前核心运算单元包括CPU、内存等都是不能模块化替换的。甚至如果今后5G标准出现了,你想让现在的4G手机增加5G模块也很困难。可能你能够增加的只有存储设备单元,而提升存储的方式是附着在现有的设备上——而不是替换。
 
更不用说,增加额外的存储单元之后,你就占用了那个唯一的接口,你不能在拥有大容量存储的基础上再去添加另外的配件了;除非今后开发的模块单元是类似那种“人体蜈蚣”似的结构,可以在自己插入机身的同时,在后背又长出一个接口,方便插入另外的东西。这也不是不行啦,只不过这将会使你的手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像一块板砖。
 
厂商之间统一标准,向上和向下兼容
 
苹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自己一家公司的力量,建立起来了一个可以和另外一半的安卓市场相匹配的手机市场,而这些市场用的都是同一款手机和同样的标准。现在谷歌Tango计划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它依然没有强制所有厂商都使用统一接口,这将会大大限制参与这个计划的手机配件的复用能力。
 
想当年,苹果把比较宽大的iPhone接口改成第二代正反面都可以插的接口时,就引发了厂商的一阵不满,人们经历了一阵适应过程。很快,苹果就将在其接下来的设备当中全面推广USB-C借口,这将迎来另外一场血雨腥风。
 
从开局来看,Android模块手机厂商内部的标准化做得还是不错的。ARA 手机所有的模块和插槽都是前后向兼容的,意味着未来的新款手机将支持旧模块,新模块也支持旧手机。然而厂商之间的不兼容早已出现。
 
对于硬件厂商来说,这个计划到底是否能够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能否建立起来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很难想象有第三方厂商会给一个只能在某款手机或平板上使用的设备,定制一个相应的硬件。今年早些时候,LG发布的G5同样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概念,其模块接口设计在机身下方,可以连接外置音箱、拍照手柄、电池组等等。但问题是上市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模块数量和吸引力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标准限制,并没有大量的第三方模块出现。
 
为了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参与到MOTO Mods计划,为MOTO手机打造更多功能模块,联想专门设立了100万美元的专项基金。也许先下手为强的联想会成立一个事实上的标准,就像在虚拟现实领域,HTC和三星都凭借各自的设备,让一些已经等不及的厂商先行适配;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这个市场也不可能做大。
 
还有用户观念的变化
 
可修可换的多种可能出现以后,必然逼迫厂商和用户一同思考自己原先并没仔细想过的问题——DIY到底是出于什么理由,是个性需要,还是换机预算不够迫不得已?
 
人们最初对电脑进行DIY,多少也是有点迫不得已的缘故。极少数电脑的机身非常好看,以至于你很希望把最新的机器性能都塞到那个原来的机箱里面,比如说苹果的台灯iMac。但大部分的机器都是方方正正的,没什么新意,如果手里有余钱的话还不如重新买一台。所以我们看到(至少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垃圾回收点里面出现了开机没有问题的电脑,你甚至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一个频道,专门有人从垃圾回收站里捡来各种还能够完整开机的整机以及显示器,键盘,外设等等,并且给人们演示开机过程。
 
手机用户已经更早地进入了这一“换”而不“修”的时代。人们对于手机最早的记忆,就是从不断的更换开始的。把手机模块化,让它总重量变沉,体积变大,如果不是确实有特殊需求,那很难说一般用户不会视此为“一种历史的倒退”。只有在像我所说的,需要临时进行一些高端用途,并且要确保这些配件能够尽可能在不同品牌,不同代际机型复用的情况下,模块化的推广才具有一定可能性。
 
模块化的最大卖点,理应是消费者买手机可以不花冤枉钱——自己不需要的功能,比如Hi-Fi、指纹识别或者双摄像头,都可以不选配,而是任意选择配置,今后改注意了也不用把手机送修,自己在家就可以买零件替换。
 
至少现在已经做出的模块化手机跟这个目标相差还太远了。就像我上面所说的,模块跟背夹电池等等之间的区别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其架构可能都需要推倒重来。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