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什么是燃料电池,燃料电池产业深度解析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26 10:39    点击量:
燃料电池序幕开启,市场关注度空前高涨:两会期间,众多参会代表多次提及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的提案、建议等,主要包括战略地位提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补贴政策和完善基础实施等,市场关注度空前高涨。2018 年 8月份,潍柴动力对巴拉德进行约 1.63 亿美元的股权投资,将持有其 19.9%股权,成为巴拉德第一大股东。同时潍柴宣布 2021 年前为商用车提供至少 2000套燃料电池模组,这是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部署计划。另外 2019 年有望开始实施“十城千辆”推广计划,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大幕逐渐拉开。
 
  ■ 兼具高能量密度与零排放特性,氢燃料电池市场潜力巨大:氢燃料电池通过氢气和氧气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核心部件为双极板、电解质、扩散层、催化剂),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并兼具零排放特点,无疑是市场所追求的最具潜力能源利用方式,2018 年预计总体出货量可达 803MW。 燃料电池的特殊优势使其在燃料电池汽车、无人机、 IDC 、通信设备等领域潜力巨大。 根据富士经济预测 , 未来十年燃料电池市场空间将达到3400 亿元以上。
 
 
  ■ 政策力挺燃料电池技术,多方下游应用进程加速:国家补贴政策给予燃料电池车高补贴且 2020 年前不退坡,ZEV、碳税等经济手段的出台都为燃料电池最大的潜在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有力推动。此外,燃料电池的一系列特性使其在通信、军用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指引。市场需求、政策双驱动,多项应用领域有望同步发展。
 
  ■ 技术引进、投资并购助力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我国现阶段燃料电池车产业技术滞后于国外先进公司。2016 年,国鸿氢能和大洋电机引进 Ballard燃料电池核心部件(PEMFC 电池系统)技术并达成股权、制造等项目合作;2018 年潍柴动力对巴拉德进行股权投资,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同时在成立合资企业,众多的合作进展极大地促进中国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 成本快速下降,促进产业发展。国外技术的不断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氢燃料电池成本下降路径。重整法制氢成本已可媲美燃油(约合 1.25 美元/kg)、电池系统成本 2015 年约 53 美元/kW,2020 年有望下降至 40 美元/kW,同时我国废氢的利用将使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
 
  燃料电池性能优越,市场关注度与日俱增
 
  燃料电池转换效率高 、排放污染小,性能优势明显 。燃料电池通过燃料的电化学反应直接产生电能,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装臵(主要包括双极板、电解质、扩散层、催化剂)。氢燃料电池汽车通过罐装氢气,与空气反应产生电能推动车辆,具有无污染及能量转化率高的优点。
 
  根据电解质和燃料的不同,燃料电池分为六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碱性燃料电池(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磷酸燃料电池(PAFC)。每一种类电池特性不同,应用领域也有所区别。
 
 
  1。 受益交通应用拉动,PEMFC 出现跨越式发展PEMFC 出现跨越式发展。2011-2018 年,PEMFC、SOFC、MCFC 三种类型电池占据了历年总出货量的 90%以上。其中,受交通运输领域需求拉动,PEMFC 在 2011-2017 年出货量连续出现了跨越式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2.57%;SOFC、MCFC 在固定式电站或热电联产上应用较为成熟。
 
 
  燃料电池应用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2015 年之前,燃料电池应用以产业和商业用途及家庭用途领域为主,但因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不断落地的催化,下游市场已出现结构性变化。
 
  2011-2014 年,PEMFC 在燃料电池应用领域的占比保持在 40%左右;2015 年开始,PEMFC的应用占比快速提升。根据 E4tech 统计,2017/18 年 PEMFC 在燃料电池应用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 70%以上。
 
 
  2。 全球燃料电池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3400 亿,PEMFC
 
  燃料电池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根据 Fuji Keizai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燃料电池市场有望达到5.2 万亿日(约合人民币 3,400 亿元)元,其中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将超过 50%。2011 年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仅为 3 亿日元,未来随着技术升级、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有望扩大到2.91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900亿元),占整体市场一半以上。
 
 
  2。 全球燃料电池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3400 亿,PEMFC燃料电池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根据 Fuji Keizai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燃料电池市场有望达到5.2 万亿日(约合人民币 3,400 亿元)元,其中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将超过 50%。2011 年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仅为 3 亿日元,未来随着技术升级、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有望扩大到2.91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900亿元),占整体市场一半以上。
 
 
  新能源汽车应用空间广阔,新兴市场机会有待深入挖掘
 
  燃料电池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站(含热电联产) 和交通运输领域。早期燃料电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潜艇、航天等特殊领域,且技术已相对成熟。近来来,燃料电池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正在提升。在民用领域,燃料电池的应用主要包括固定式电源、交通运输和便携式电源三大类领域。
 
 
  交通领域应用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受益各国政策支持,汽车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丰田、本田、现代等均推出了各自的量产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从市场结构来看,交通运输领域成长性最强 。2018 年,全球燃料电池系统的容量预计为803.1MW,2011-2018 年间复合增长率达 32.95%。从总量上看,与大规模商业化仍存在一定差距。从应用领域来看,固定式电站领域的应用占比从 2013 年开始逐步下滑,2018 年占比约 30%;便携式领域的容量占比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然而,交通领域的应用占比在从 2013 年开始逐年出现大幅提升,2016 年首次超越固定式,达到近 60%,2018 年占比近 70%。
 
 
  1。 交通运输领域 : 氢燃料电池, 新能源车未来发展方向
 
  1.1。 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存在市场基础和政策基础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 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战略纲要中,均被列为要大力发展的产业。氢燃料电池车主要由燃料电池系统(包含反应堆、空气压缩机等)、储氢装臵、辅助电池、控制装臵和驱动电机构成,具备续航力强、噪音低、零排放等特点。
 
 
  我国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规划早在 2001 年就已经启动,2001 年的―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项目,确定了“三纵三横”战略,其中“三纵”即包括纯电动、混合电动、燃料电池汽车。到到 2015 年,《中国制造 2025 》规划纲要出台,提出了燃料电池汽车的三步发展战略,最终在 2020 年,达到生产 1000 辆燃料电池汽车并进行示范运行的目标。
 
 
  技术方面 ,科技部《“十三五”电动汽车规划》给出指引,未来几年需要攻克薄金属双极板表面改性技术、车用燃料电池耐久性技术、推进加氢站建设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等多项工作,关键基础器件、燃料电池系统、基础设施与示范三个方面需继续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
 
 
  燃油电池汽车补贴 2020 年前不退坡 。为了达到上述规划目标并攻克技术难题,中央自 2009年起对燃料电池汽车持续地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近几年的财政补贴积极促进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化导入。根据中央的补贴标准,2013-2015 年,燃料电池乘用车的补贴标准逐年递减 5%,从 2013 年 20 万元降低到 2015 年的 18 万元,但根据《关于 2016-2020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2016-2020 年又重新恢复到 20 万元,而纯电动和插电混合乘用车的补贴逐渐退坡。除此之外,还给予燃料电池商用车中型 30 万、重型 50 万的补贴。
 
 
  1.2。 氢燃料车vs锂电池车:燃料补充迅速和续航里程是优势
 
  两种新能源车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均高于传统汽车。对比三种不同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内燃机为 37%,燃料电池为 45.7%,锂电池为 49.2%),锂电池和燃料电池较传统燃油汽车均有较大优势。
 
 
  当前锂电池车产业发展更为完善、积累的运行数据更多;但燃料电池更适合长续航里程的运输车辆,两种路线并重更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中科院欧阳明高院士在多个场合明确提出:氢燃料电池更适合替代使用柴油的长途运输车辆以及客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更适合应用于乘用车领域。
 
 
  燃料电池车与锂电池最大不同在于驱动力来源。燃料电池车动力来源包含电池控制器、储氢装臵、电池堆、辅助蓄电池、燃料处理器、压缩机和加湿器,而锂电池车主要包含电池控制器、电池组、车载充电器,其他部件两种车相似。
 
 
  燃料电池汽车续航及加氢时间优势明显。进一步对比氢燃料车和纯电动车性能参数,发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续航里程及能量补充时间上具明显优势。续驶里程很大程度上由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决定。锂电池系统的平均能量密度约为 140-160Wh/kg,PEMFC 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 1800Wh/kg。
 
 
  反应到具体车型上,纯电动车如比亚迪 e6 及特斯拉的等续驶里程较远的车型,续航可达400km 以上;而氢燃料车丰田 Mirai 续航里程可达 650km 以上。能量补充上,纯电池车直流快充时长在 2-3 小时,氢燃料车一次加氢只需 3-5 分钟。
 
  1.3。 丰田 Mirai :燃料电池领跑者,专利公开掀起产业化浪潮
 
  丰田于 2014 年 11 月发布 Mirai 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里程可达 500km,储氢重量约 5kg,加氢时间 3 分钟左右,百公里加速 9.6 秒,补贴后售价约 26 万人民币,其性能已经与现有电动车领头羊 Tesla Model S 车型媲美。
 
 
  2015 年 1 月,丰田宣布在全球求范围内开放耗时 20 多年、耗资上千亿资金开发的 5680 项燃料电池技术专利,其中包括 Mirai 的 1970 项关键技术专利。 从商业战略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丰田此举已经昭示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进入了技术优化和商业生态构建的阶段。
 
 
  1.4 国内外车企加大燃料电池汽车布局
 
  全球多家车企量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现代 ix35 FCV 于 2013 年上市,随后丰田、本田相继推出 Mirai 和 Clarity Fuel Cell。欧洲市场目前量产的主要有奔驰 GLC F-Cell(混动),奥迪h-tron Quattro 作为概念车并未上市,2018 年现代推出升级版的 NEXO Blue,续航里程和百公里加速均有大幅提升。国内市场暂无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上市,上汽集团开发一款荣威 950(混动)版燃料电池汽车,实现自主技术突破,并未量产。
 
 
  目前已有多家国际车企公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战略布局和销量规划。乘用车方面,国内上汽、长城等车企也有明确规划;商用车方面未来会是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主力。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