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什么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认识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30 09:53    点击量:
正极材料一直是锂离子电池核心,它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电池性能的高低。正极材料的选择主要是,可逆脱锂和嵌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成分之一。锂离子正极材料主要以氧化物为主,目前,LiCoO2、LiMn2O4、LiFePO4等锂化物都是常见的正极材料。它们具有相对于锂较高的电极电势,可以保证电池有较高的开路电压。由于正极材料对电池性能影响较大,所以很多研究者们致力于研发出性能更高的正极材料。近年来也有一些新型结构的材料如硅酸盐,硼酸盐以及橄榄石结构派生物也用作正极材料。由于世界各地锰资源较丰富,原料成本较低,LiMn2O4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而且对环境友好,所以日前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正极材料之一。在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中, LiCoO2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正极材料之一,但是其原料成本价格昂贵、对环境危害较大,还存在着安全隐患,越来越难以人类满足发展的需要。LiMn2O4是尖晶石结构,其对环境友好,原产料资源丰富,低成本和安全性能好,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是最有潜力替代LiCoO2的正极材料之一。
 
 
尖晶石型的LiMn2O4中的Mn有Mn3+和Mn4+,在电解液的作用下,LiMn2O4中的Mn3+会发生歧化反应,电解液中会溶有歧化反应生成的Mn2+。电解液中存在少量的H2O,Mn2+与电解液中的LiPF6和H2O反应生成HF酸,HF酸又会反过来加速歧化反应,进一步加速Mn3+的溶解,严重破坏了尖晶石结构,导致了循环性能下降。这也是导致尖晶石LiMn2O4在高温下容量衰减较快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充放电过程中,尖晶石型LiMn2O4中的Mn平均化合价接近或低于+3.5时,就会引起强烈的Jahn-Teller畸变,使尖晶石氧八面体产生压扁畸变,虽然尖晶石结构晶格的整体畸变不大(c/a=1.011),但是引起的局部八面体对称畸变不可忽略,导致了尖晶石晶化程度的降低,同时会降低锂离子的扩散和电极材料的导电性,最终会造成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尖晶石型LiMn2O4产生结构畸变而失效。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在便携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储能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锂资源的稀缺性,导致锂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应用中不得不面临资源和成本的问题,而发展廉价高效的新型储能电池则变成了大规模储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由于钠与锂相近的电化学性能,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以及钠元素丰富的资源和低廉的价格,所以钠离子电池被认为在大规模储能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日前,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谌伟民团队通过协调表面诱导反应和嵌入式反应等,获得了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
 
 
此前,国际著名出版社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在钠离子电池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协调表面诱导反应和嵌入式反应:获得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Coordination of Surface-Induced Reaction and Intercalation: Towards a High-Performance Carbon An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谌伟民博士为第一作者。
 
 
谌伟民介绍,他们在实验室中先通过高温碳化有机钾盐制备出硬碳,再用硝酸活化,在碳表面创造出丰富的储钠活性位点,同时扩展碳的层间距离,得到一种富含氧官能团的多孔碳材料(ORC);再通过分析碳材料的储钠性能和钠离子在固相电极材料中扩散反应机理,发现了表面诱导储钠和嵌入式储钠的协同作用机制,通过协调表面反应和嵌入式反应,实现了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高的倍率性能和长的循环寿命。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含氧官能团活化碳电极材料可以在3分钟内实现满充,循环寿命长达1000余次。
 
 
该研究工作除了谌伟民团队的不懈努力之外,同时也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动力与储能电池实验室黄云辉教授团队的大力支持。合作双方对硬碳负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自然资源丰富的生物质为原料,通过简易而“绿色”的方法,构筑出异质元素掺杂的多孔生物质碳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中,以进一步降低碳材料的制备成本和提高硬碳负极的储钠性能,同时对加快生物质材料的推广和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谌伟民团队所在的化工与制药学院始设于1972年的化学工程系,学院40余年来一直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教学科研实力最强、特色最鲜明的学院之一。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四个本科专业,在化工与制药类进行大类招生。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了《2017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在中国大学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学院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位居全国高校专业排名14强,培育了大批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