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动力电池竞争格局或以出现?中外开展补贴大战
2018年以来,软包电池的市场需求持续升温,装机占比明显上升。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下,主机厂都认为软包电池在未来中长续航里程的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机会越来越多,而软包路线也逐渐成为主流方形电池企业谋局的“下一步”。
当前,包括外资车企、自主品牌、新势力车企等都在积极进行软包电池的测试和导入,可预见其市场份额将在未来几年将会持续增长。
在此情况之下,软包电池领域的市场竞争也在加剧。除了LG化学、SKI等外资品牌的虎视眈眈之外,中国本土电池企业也加大了在软包领域的布局,现有的软包市场格局或将在未来几年发生较大的变化。
自去年以来,LG化学、SKI就高调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投建动力电池项目。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时间临近,上述企业也将中国作为其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环,加大了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布局。
2018年10月,总投资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7亿元)的LG化学动力电池项目在中国南京动工建,项目达产后,年产能可达32GWh。
1月10日,LG化学表示将再投资1.2万亿韩元(73亿人民币)以扩大其南京工厂产能。
2018年8月底,SKI重启了与北京汽车的合作项目,将投资人民币50亿在常州建年产7.5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预定新工厂在2019年下半完工,2020年初正式启动量产。为配套中国电池工厂,SKI还将投资24.4亿元在常州建立隔膜工厂,预计2020年正式投产。
同时,AESC在中国的动力电池项目也有了新进展。总投资220亿的远景AESC智能电池项目于2月份在江阴市开工,规划建设年产20GWh的三元软包动力电池和电极材料项目。
国内方面,一方面,孚能科技、卡耐新能源、捷威动力、万向一二三、天劲股份等软包电池企业都在积极扩充产能;另一方面,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力神电池、亿纬锂能等以方形铝壳为主的企业也明显加大了在软包领域的投入力度。
很显然,LG化学、SKI和AESC等外资电池都在针对2020年中国后补贴时代进行布局,同时也契合了大众、奔驰等国际车企在中国推广电动汽车的时间节点。这或将对中国未来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格局产生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