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锂电池充电爆炸的原因竟是它?
电源,是一切电子产品的生命之源。
电池存在漏洞缺陷,尤其是普遍都存在的缺陷,尤其,是被广泛使用在电视,冰箱、空调等各种家用电器以及各种计算机,电力电信等电气设备上的开关电源普遍存在这同一个缺陷,意味着什么?
比萨斜塔佐证过自由落体中的重力加速度,而现在,阿尔达时间常数公式,将佐证——看上去风光无限,气象万千,顶着人类智慧光环的整个电子行业,真不过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比萨斜塔!
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广泛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电源缺陷,它居然是以一条电子安规检测标准的堂而皇之的形式成为贯穿整个工业3.0时代的BUG。
首先给大家描述一个简单的电子实验,在2个1uF/275VAC的X电容2端分别并联1兆欧姆(0.25瓦)和10K欧姆(5瓦)的电阻,注意同时在X电容两端并联数字万用表,使用750V交流电压档,然后分别依次接上电源插头在220V市电插座上插拔一下,然后迅速拿开脱离电池——您将会准确的观测到大阻值并联的电容两端会出现超过600V的高压残留(数字万用表得到的有效值,如果用示波器,得到的峰值会更高),而并联小阻值的电容两端将不会出现超过400V的残留高压。
这一实验证明:想当然的通过简单的加减乘除法计算得到在无浪涌无干扰的情况下,X电容上不可能出现二倍以上交流电源电压的结论是经不起实证的。
对这个简单的阻容并联电路,在全世界的各个电子产品安规测试标准中,都有基本相同的简要叙述。
设备在设计上应保证在交流电网电源外部断接处,尽量减小因接在一次电路中的电容器贮存有电荷而产生的电击危险,通过检查设备和有关的电路图来检验其是否合格.检查时考
虑到断开电源时通/断开关可能处于任一位置, 如果设备中有任何电容器,其标明的或标称的容量超过0.1uF,而且接在一次电路上,但该电容器的放电时间常数不超过下列规定值,则应认为设备是合格的: ——对A型可插式设备:1秒;和 ——对永久性连接式设备和B型可插式设备:10秒。 有关时间常数是指等效电容量(uF)和等效放电电阻值(M )的乘积,如果测定等效电容量和电阻值有困难,则可以在外部断接点测量电压衰减,
注:在经过一段等于一个时间常数的时间,电压将衰减到初始值的37%。
在电子产品一次侧电源端接入的电容与电阻并联之后,这个阻容电路相连接的电路里,
在交流电的每个上半周期与每个下半周期,电容上的电压的极性都会随交流电的变化而变化,
从正到负再从负到正,周而复始的交替出现。
因此,如果并联的放电电阻与电容的时间常数乘积不能小于等于交流电的半周期时间,相反地,如果远大于半周期时间的话(R*C>>1/2F,按照规定的最短时间标准,1秒是交流半周期时间的100倍!),则电容上必然大部分保留有上半个正周期里充电得到的正电压,在下半个负周期里,对电容充电的是负极性电压,两种极性完全相反的电压必然先中和,使电容上的电荷归零,然后再充进负极性电压,这就必然导致电容从电源吸取额外的电流来满足中和的需要,从而引起电源部分的电流异常波动,最后结果是激荡出尖峰高电压,对整个电路产生致命威胁,尤其在电源插头插拔,电源开关打开和关闭瞬间所产生的电火花必然存在频谱丰富的干扰谐波的情形下,以及雷击给电网所带来的强浪涌冲击的情形下将更为凶险。
毫无疑问(有事实佐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正是这个简单的阻容并联电路上激荡所产生的尖峰干扰冲击电压,成为了无数电子设备内部整个电路系统中引起元器件莫名失效,进而出现功能故障乃至事故的主要而隐蔽的根源。
正是这一条看上去对人身安全都已经考虑得细致入微,呵护备至,绝对以人为本的安全标准,埋下了一条使整个电子行业都处于灯下黑而不自知的祸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究竟因此引发了多少事故,导致多少损失,又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多少灾难,真的实在是难以计数:简直就是电子(电源)行业的百年之殇,也是令整个世界无奈的电子垃圾之殇的主要根源。
也是一项无数的电子技术专家与电子工程师都可以亲自实验验证的错误安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