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比亚迪为何成了国内新能源车顶梁柱?市场加政策双重助力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24 23:10    点击量:

 3大电池缺陷:比亚迪“遮丑"新能源?

  2008年比亚迪好运连连,巴菲特入股、F3DM拔得国产新能源车头筹、当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王传福明白这不是因为“电池大王”的光环,也不是因为“汽车新人”的身份,而是因为比亚迪扛起了“新能源”大旗。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放下。

  先入为主的力量的确强大,当“特斯拉旋风”席卷全球时,中国人想到的是比亚迪;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上汽,强调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后,在股市上表现最抢眼的不是上汽而是比亚迪。

  但是,比亚迪主营业务是电池、手机部件和传统汽车,从营收结构上看距离"新能源概念股"相差很远。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增长,连续夺得世界产销量冠军,比亚迪却因实力不足、盲目扩张遭遇重大挫折,“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的豪言成为笑话。某些分析师研报里用“重视新能源车”作为比亚迪传统汽车业务下滑的借口,这就是拿新能源当遮羞布了,上汽、一汽、广汽、北汽哪家不自称重视新能源车?

 从业绩看,比亚迪对传统充电电池业务采取是“维持”的态度:生产设备、技术没有进行更多的投入,产量上不去、价格逐步走低。有意思的是比亚迪电池分部的资产规模却从2008年的72亿迅速膨胀到2013年的144亿,5年翻了一倍。显然增加的70多亿资产主要用于动力电池生产。

  坊间流传多年的说法是比亚迪为了节约投资,在电池生产中采用“人肉生产线”,产品“一致性”不达标。体积小、容量低,质量要求相对低,所以被比亚迪以低价占领大片市场。比亚迪一直想成为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供应商,但在财报里终究没把笔记本电池列为主要产品。

  当初比亚迪造新能源车被看好,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电池大王”这个身份。但“大王”的名头是靠低成本、低价格夺来的,如果手机电池的竞争力越来越差,笔记本电池至今天未能获得主流厂商批量定购,动力电池的质量、技术水平高于侪辈的依据在哪里?

  如果较真,比亚迪恐怕已称不上“电池大王”。即便仍是,也难以为“电动汽车大王”提供有力支持。

 手机部件业务撑起半壁江山

  因为提供电池的缘故,比亚迪与众多手机生产厂商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进而开始为这些厂商提供相关零部件的“垂直整合一站式服务”,例如设计并生产外壳、键盘、液晶显示模组、摄像头、充电器等,并提供组装服务(说白了就是代工,诺基亚曾经是最大的客户)。

  从各方面来讲,比亚迪的手机零部件生产及组装都是一个庞大的业务。2008年营收接近120亿元,2013年达到195亿元;2010年,代工业务收入达到91亿元,2013年滑落到72亿元。 这部分业务属于典型的“中国制造”,不够高大上,但却为比亚迪提供了巨大的现金流及不菲的盈余。2013年,手机零部件经营利润超过11亿元,占经营利润总额的54%。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