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才是第一?中外锂电巨头合资合作并非不可能
尽管2018年1-11月,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靠前的五大企业几乎占据全国75%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出货量再高没有利润有什么用?确实,排名靠前的动力电池企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资金压力。
2018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约191.36亿元,同比增长约59.85%,实现归母净利润约23.79亿元,同比却减少约7.47%。
比亚迪、国轩高科的财务状况也不尽如人意。2018年前三季度,比亚迪营业收入约 889.9亿元,同比增长 20.35%,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约为15.27亿元,同比下降45.3%;国轩高科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97亿元,同比增长9.11%,实现归母净利润6.59亿元,同比增长3.02%,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4.01亿元,同比减少22.32%。
与此同时,大咖们都在“你追我赶”提升技术水平,彼此间感受到的研发压力也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国轩高科已于2018年年初公开表示,其已成功研发出能量密度高达302Wh/kg的三元高镍811软包电芯,计划在2019年建设新产品生产线;2018年6月,力神电池开发出了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2Wh/Kg,体积能量密度大于642Wh/L的高镍三元电池。
在研发投入上,龙头企业更是不惜“砸”重金搞创新。
2018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投入约37.2亿元用于新项目研发,相较上年同期的约27.6亿元,研发投入增长了34.69%;截至2018年8月,亿纬锂能研发投入为2.59亿元,同比增长258.43%,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三元软包电池、方型磷酸铁锂电池、三元方型电池。
拼资金、拼技术,成为动力电池企业存活下去的必然选择。
合并?短期不会 未来难说
未来动力电池企业能否“强者恒强”?动力电池产业内能否产生“奔驰+宝马”式的合作?未来又将形成什么样的格局?电池中国网就此采访了业内多位专家。
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头部企业为例,短时间内可能不会进行合并或合作。“因为企业文化不同。但未来有可能进行合并或合作,以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