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快充技术是本末倒置?技术应该服务于市场
五年商用可能性基本为零?
虽然制约因素不少,但是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大功率充电一定是趋势。中电联标准化中心副主任刘永东表示,大功率充电技术是现有2015版充电技术路线的补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功率充电技术是在一定场景下的应用需求,将和现有充电技术路线长期并存,不会替代现有充电技术。
那么,如果克服了技术难点,商用的可能性如何?
于洪喜指出,像汽车这种大众产品,技术水平上去、成本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安全又有保证,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可以推向市场商用的时间点。他判断说,“我个人认为充电电压或者说动力电池的充电电压提高到那么高的一个水平,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进程,五年之内商用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对此,星星充电北京公司总经理朱建忠表示,大功率设备其实已经达到了要求,星星充电与保时捷配套的液冷系统大功率充电设备已经下线,所以最关键是看车端的动力电池能不能做到相应水平。“其实宁德时代的电池已经具备了4C的充电倍率,它在出租车有一批运用的就是大功率充电,但是我们听说因为国内安全考虑还是限流了。所以从技术角度来讲是能做到的。至于是五年商用还是三年商用,其实我们主要是先行做技术和知识储备,相当于也处在一个观望状态,我们也在等2020年和2025年这两个分水岭。”
刘永东则认为,大功率充电技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技术提出到完成标准制定,需要2-3年时间,为了适用2020年前后汽车的发展规划,有必要现在抓紧开展大功率充电技术的研究、工程实践和标准预研工作。
标准制定车企不积极,国网与充电设施运营商不能自娱自乐
对于大功率充电的发展阶段,国外已经有了未公开场合的商用,比如在4S店内的维修和样车展示时会使用大功率充电,而在国内还相对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说有的充电设施运营商已经可以做到350千瓦及以上的设备,但中国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标准,车端也还没有进行整车相关系统的配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对于大功率技术的研发和标准的制定,中国与国外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在欧美,充电设施都是车企在主导研发、建设和运营,比较商业化的一些充电设施运营商背后的大股东也多是车企。比如,lonity充电网络是由宝马、梅赛德斯、福特和大众等四大汽车巨头合作建立的,美国的也在建立充电设施。所以大功率充电其实也是车企在进行推动,车、电系统一起在做。
而在中国,目前来看车企对于充电设施的研发与标准的制定没有特别高的积极性,主要是国家电网和设备制造商占据主导地位,充电设施的标准体系目前都是中电联在牵头。一位业内人士向第一电动说,好像他们在“自娱自乐似的,不管你车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就自己搞。”举例来说,中国很多充电设施运营商都在推60千瓦、120千瓦,但市场上的车大部分并不需要这么高的充电功率;反观欧美就不存在这个情况,因为都是车企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