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真正的零污染?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电池回收的问题了
如何有效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成为后补贴时代困扰众多电池厂的难题,而最近,一种水性处理的电池制造及回收技术的出现给动力电池行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
前不久,GRST公司宣称开发了一项水性制造及回收电池技术WATMAR3,利用该项专利技术,GRST研发出全球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锂电池“ebatte”,这种电池在生产制造环节有哪些不同,相比于传统工艺制造的电池又有哪些优势?OFweek锂电网应邀前往该公司位于顺德的工厂一探究竟。
水性处理技术何以做到真绿色环保?
一般意义上,锂电池相比于上一代铅酸电池来说,是一种“无污染”的电池,因为锂电池不含有广受诟病的铅、镉等偏污染性的重金属。然而,除了“锂”以外,锂电池中仍然有镍、钴、锰等重金属,其电解液中,含氟有机物也存在污染的可能。特别是电池报废以后,在回收、拆解、处理过程中操作不当,还是可能会有起火爆炸、重金属污染、有机物废气排放等多种问题。
那么,GRST是如何让锂电池真正做到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呢?
“为了让锂电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GRST在制造和回收处理两个环节上对传统的工艺进行探索改进,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 GRST公司总经理卢志德在接收OFweek锂电网采访时表示,这项关键技术就是水性处理技术。
事实上,WATMAR3的水性环保工艺,是在电池生产过程之中,完全使用水对材料进行一个加工处理,最终达到环保的效果。
“GRST在整个锂电池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不使用传统的工艺中所用的有机溶剂,即所谓的NMP体系,配合含氟的聚合物PVDF。” GRST技术总监王然石介绍,在传统工艺中,水性生产主要用于负极材料,GRST是第一家实现正负极材料都使用水性工艺来生产的厂家。
值得注意的是,GRST不仅在制造的过程中使用水作为黏结剂,在废弃电池的回收过程中也使用了水作为溶解剂。OFweek锂电网在现场观察到,旧电池的金属部分通过水流分离装置后,装置内原本澄澈的水变成了浑浊的黑色,再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处理程序后,水重新变得澄澈,并分解出了黑色块状物(可再利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