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发锂空气电池,能量密度超现有技术20倍?
EV普及条件不在于基础设施建设
电动汽车技术有利也有弊。电动汽车的出现对相关行业来说既是机会,同时也可能是风险。推行相关法规的各国的意图以及企业的战略将受到关注。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无需汽油等化石燃料的零排放汽车EV和FCV。EV是终极环保车的候补之一,不过其地位并不稳固。这是因为,与汽油车相比,EV的性能(行驶距离和充电时间)价格比非常低。
解决一系列课题、使EV全面普及的条件是实现超越现有锂离子电池的高性能电池。目前各国、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在推进相关研发,实用化备受期待。
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后锂离子电池的新型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空气电池利用的是金属锂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所获能量的理论值超过了目前的锂离子电池。
不过,锂空气电池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实用化,还很遥远。好像也有相关人士表示2020年之前能实用化,但对于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的课题来说,现在就谈实用化时间似乎没有实际意义。
我们经常会看到仅凭大学和材料厂商开发的正极和负极材料的数据,就说发现了能将EV续航距离扩大到500km的技术这种报道,这只能说是故弄玄虚。因为仅凭电极根本不能决定续航距离,只有制造成能安装在EV上使用的电池系统才具备讨论价值。但另一方面,报道时应该慎用夸大其词的表述。
日本的大学和企业也经常发布这种消息。每次遇到这类消息时,投资公司和调查机构都会向笔者寻求意见。笔者的回答一般都是冷静客观地观察一下吧,没有原理和逻辑支持、信息太少,无法做出结论。
当然,在材料领域的尖端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日本拥有压倒性的强大竞争力,因此,新的突破确实极有可能会在日本出现。
实际上,在二次电池的尖端研究方面,其他国家厂商的影响力并不高。例如,由三星SDI担任主管企业的韩国国家项目WPM(World Premium Materials)从2008年就开始以国家的名义推进以强化相关材料为目标的开发。但在材料领域,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基础研究才能取得成果,基础研究实力比日本薄弱的韩国开发出令人震惊的新材料的可能性似乎比较低。
如上所述,EV普及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具有革新性的电池。在新原理和新材料这两方面取得了大量知识产权的研究机构、企业和国家将获得巨大的利益。
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在电池上取得突破,EV就无法实现飞跃发展。有观点认为,EV没有普及是因为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这种说法属于诡辩。笔者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如果EV真有足够的魅力,充电基础设施日后必定会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