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将促进消费?竞争是导致锂电产品降价的原因吗
小型锂电池是目前的主角?
备受瞩目的也有了新动向。2月26日的《日本经济新闻》在头版头条报道称,松下将与特斯拉共同在美国建设小型锂离子电池新工厂,预定2017年投入使用,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日元。生产目标是每年生产可供50万辆汽车使用的电池。
笔者预测,2020年全球的约为600万辆,其中EV的比例约为10%(60万辆)。不过,从事EV用锂离子电池业务的电池厂商除松下外还有很多。日产与NEC的合资公司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oration(AESC)、杰士汤浅与三菱商事和三菱汽车的合资公司Lithium Energy Japan(LEJ),还有东芝、三星SDI和LG化学等,围绕EV用锂离子电池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状态。
再来看一下已经进入普及期的HEV用锂离子电池,日本电池厂商方面,松下、松下与丰田的合资公司Primearth EV Energy(PEVE)、杰士汤浅与本田的合资公司Blue Energy、AESC以及日立车辆能源都构筑了稳固的地位。而韩国厂商在该领域陷入苦战,这种格局是轻易无法推翻的。可以说,韩国厂商相应地把重心放在了EV和PHEV上。
三星SDI还决定在西安建设车载锂离子电池工厂。到2020年,EV用锂离子电池存在供过于求的风险,各电池厂商可能会像个人电脑等使用的小型锂离子电池那样陷入价格竞争。
另外,还有必要讨论一下EV用锂离子电池采用的技术。用于个人电脑等的小型锂离子电池与面向EV开发的大型锂离子电池之间存在竞争。主力汽车厂商的量产EV都采用专用的大型锂离子电池,但拉动EV市场增长的特斯拉公司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小型锂离子电池。沿用消费类电池在成本方面占优势,这种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反过来看,小型锂离子电池降低成本的余地比较小。
由于锂离子电池对安全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每个电池的控制系统极其重要,需要以个数而非电池尺寸为单位进行控制。对于特斯拉的Model S那样配备7000多个小型锂离子电池的系统,控制起来要比配备不到100个大型产品的系统更加复杂。2013年10月以后接连发生的Model S起火事故至今未能查明原因。
即使先不考虑特斯拉的EV能多大程度在市场上普及,松下的决定也一样既是机会又是风险。笔者以前研发锂离子电池时曾调查了车载锂离子电池的应有形态。
之后,笔者在客观的立场上经常能看到原松下阵营与原三洋阵营的观点基本不一致的情况,二者合并成同一家公司后,在电池战略方面也经常听到意见不统一的声音。目前在技术开发和战略方面好像是原松下一方掌握主导权,因此导致原三洋相关业务的主要负责人纷纷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