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只有改进电池性能这条路吗?
进入中国似乎光明一片,但特斯拉能否顺利迈过中国门槛,进行"电动运输革命"还是一个疑问。中美多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斯拉的中国路还将面临多重挑战。
按照克里斯托弗教授的说法,由于"特斯拉"已被抢先注册,该公司将遭遇商标注册官司,再加上特斯拉目前仍属于小众产品,在中国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因此品牌问题可谓特斯拉进入中国时遇到的首道门槛。
特斯拉中国一名内部管理人士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目前特斯拉在中国的注册公司叫"拓速乐汽车销售(北京)有限公司",这一名称来自TESLA的广东话译音,而这一品牌在中国还没公布官方名字。
克里斯托弗教授认为,由于特斯拉电动车在全球市场并不算大牌,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用同等价钱,更可能愿意去购买宝马、奔驰等知名的汽车品牌。
在中国,充电站电池等电动车发展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备也是挑战之一。尤其在北京、上海等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地区,使用电动车更具风险。
特斯拉中国的内部人士说,虽然普通220伏10安的电源都可以给这款车充电池,但充电速度慢,每小时充电量仅够行驶10公里。
有分析人士说,特斯拉对基础设施有特殊要求,市场容量不到数千辆的规模,无法为其电动车建设"超级充电站",更可能只是在普通充电桩上加装配电盒进行交流充电。再加上电动车不能在普通汽车维修保养店修理,目前特斯拉的配套修理系统也没有建立完全,所以其售后问题在中国市场并不容易解决。
此外,特斯拉作为进口车,不享受政府发放的新能源车购车补贴以及电动车购车指标,需要通过统一的摇号上牌。而此时,包括中国本土企业在内的多家汽车品牌都在研发电动车。
克里斯托弗教授认为,由于需要建设配套设施、服务网络、维修站点以及售后服务系统,特斯拉不太可能在短期获利。此外,由于品牌认知度相对不高,特斯拉在中国还将在品牌和市场推广方面花费大笔成本。而特斯拉是否能快速吸引主要投资人,建立销售渠道,还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能否寻找到正确的合资人。
进入海外市场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选择一条适当的发展路径极其重要。克里斯托弗教授举例说,同时进军美国市场的比亚迪公司在进入美国后就成功调整了发展策略,将目标主要放在发展电动公共交通方面,并在当地建立了工厂,取得了较大进展,而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将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如何建立经销渠道目前还存在疑问。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业界普遍认为,进入中国市场,无论对特斯拉,还是对中国市场都将是一个双赢的行为。由于电动车已不是新兴概念,能否将特斯拉称为汽车业的"苹果"还依赖于其创新表现,而是否能在中国顺利通“电”,也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