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企业寻求转型之路?政策能否助一臂之力
而比亚迪采用的磷酸锂铁电池应用更加广泛,热稳定性高,寿命较长。因为功率密度大,所以适合大功率放电,加速性能不错。目前比亚迪的续航里程,在同等价位的电动车型之中,已经是佼佼者,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而Tesla后续大众化车型推出之后,续航里程也将有所减少。
实际上,针对锂电池安全性来讲,在正确的驾驶环境下,无论Tesla还是比亚迪,都是满足安全性设计的。根据一些观点,丰田等车企之所以放弃电动车路线,转而混动,是因为传统车企对于电池安全性要求更为保守,Tesla电池管理系统对于电池性能的开放程度,换到传统车企身上,是犹豫的。Tesla曾多次发生起火事件。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特地加固三层保护罩,以此防止电池单体被突如其来的硬物划破、膨胀产生危险。而比亚迪虽然推出纯电动e6,以及腾势品牌电动车,但主打路线仍然是“双擎双模”的插电式混动车型,如去年上市的秦,以及今年推出的唐。其“542”战略,即“0~100公里/小时加速5秒、四驱、百公里油耗2L”,也是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量身打造。针对电芯部分,比亚迪给出了十五年质保以及终身免费维修的政策,对于电池性能衰减、安全性的调查,从深圳一些e6司机口中尚无新闻。
如果追究到车辆设计、使用习惯、企业历史,比亚迪与Tesla,将展露更多差异。但是,为什么说是由不同到相同呢?
Tesla正式进入中国,并将中国本土化提上日程之后,将于近几年的比亚迪一样,面临着类似的甚至相同的市场环境、政府政策、舆论质疑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彼此的不同无法掩盖,它们正走在同一条来自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推进道路上,哪怕是平行的两条线。
由相同到不同
如果镜头能够倒叙,应该首先会给到清华大学,在这里,离政府最近的电动车声音——电动汽车百人会成立。随后,是上海市政府送予Tesla的3000张车牌,而此前,江淮、比亚迪得到了直接上牌的补贴。更早前的镜头,应该是素来被质疑“保守”的北京,在新一轮新能源花名册上,将苦苦徘徊的比亚迪e6写了进去。
因为石油、环境压力,中国市场的新能源缺口正在扩大,市场对于电动车、混动车的需求也有了明显上升。无论是比亚迪、Tesla还是即将到来的宝马i计划,都在舆论与产品渗透之下获得了更高的关注。然而,电动车市场的推广,仍然在以城市为单位爬着格子。无论是比亚迪还是Tesla,都在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