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之后的冷静?锂电池行业需要市场反思
几年前,在新能源汽车政策催动下,众多企业抱着争夺市场蛋糕的心态纷纷涌入动力锂电池领域,经过了狂飙突进的扩张期。然而由于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误判,迟迟未能启动的市场令一众锂电池企业突然之间陷入尴尬境地,一些企业则深陷泥沼。
从此前的高歌猛进到如今激情浇灭,锂电大跃进背后的逻辑也隐约而现。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企业似乎陷入到一个温柔的“陷阱”,在政策召唤下一拥而上,惨淡的市场又令他们进退两难。在这背后,即便有资本逐利的天性使然,但也应该促成各方包括政策制定者的反思。
现在,在特斯拉效应的影响下,动力锂电池企业似乎又看到了新的希望,由特斯拉掀起的新一轮新能源汽车热潮,能否令动力锂电池行业获得救赎,我们拭目以待。
产业冲动
紧随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发展,东莞锂电池行业的起步阶段也在2008年前后。彼时,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刚刚出台,众多企业嗅到政策春风,纷纷斥资研发动力锂电池,产业冲动由此被点燃,东莞企业也未缺席。
“2008年前后,国家出台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加上很多企业对市场的美好预期,一批消费电子类锂电池厂家切入动力锂电池研发,也有不少企业新进入这个行业。”东莞迈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科”)总工程师张新河从事锂电池行业已经超过10年,5月8日,张新河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向记者诉说锂电行业江湖。
与其他企业一样,此前专注消费电子市场的迈科之所以切入动力电池市场,也是受到了国家政策的诱惑。据记者统计,自2001年开始至今,国家出台的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政策达50多个,去年9月至今补贴政策又实行上调,计划推广新能源汽车总数超过33万辆。
在迈科厂房外,停着一排写有“东莞自己的电动车”字样的电动汽车,这正是东莞新能源汽车的中试基地。去年,这里出产了40辆新能源汽车,部分车用的正是迈科的动力电池。
迈科在锂电池行业已经有了多年的技术和市场积累,其2006年就开始和一些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动力锂电池的研发,到2010年有了动力锂电池的生产线。
在国家政策催动下,迈科此前几年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投入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2010年时900多万,2011年时1000多万,2012年达到3000万。”张新河介绍说。
在迈科之前,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源”)在2002年就开始进行动力锂电池研发,作为世界前五名的锂电池生产商,苹果手机30%以上的电池都由其生产,其自然也不会错过动力锂电池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