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国内电池企业的出路在哪?提高产能比是关键
对于的资金投入,新能源负责人讳莫如深。但新能源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新能源对动力锂电池业务的投入,这几年也是呈增长之势,更是组建起一支上百人的研发团队。
东莞新能源研发部经理李小芳告诉记者,2009年在福建宁德投资了全资子公司进行动力锂电池研发生产,该公司占地目前已有1000亩。“这个基地正是为将来动力锂电池的大发展做储备。”新能源负责人自信地表示。
与此同时,东莞动力锂电池上游材料的供应商也加速转型,东莞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杉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杉杉是国内知名的锂电池材料供应商,此前一直专注于电子消费市场。在国家政策诱惑下,杉杉于2008年也开始进入动力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
杉杉技术支持部总监宋飞介绍,东莞杉杉去年11月在河北廊坊投资5000万元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投入运营,电解液生产规模每年达到5000吨,而这一大手笔投资也正是为动力锂电池布局,“未来动力锂电池的业务可能会超过东莞杉杉业务的一半。”
除了这几家较有实力的企业外,几年前,垂涎于政策补贴,众多中小企业也纷纷涌入动力锂电池领域。在东莞一位企业负责人的眼中,许多根本没有技术积累的企业,也想抢占这个市场蛋糕,于是也不顾自身实力,毅然投身于此。
市场遇冷
在政策诱惑下,动力锂电池行业经过了狂飙突进的扩张期,众多锂电池企业寄望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然而事与愿违,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掣肘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这几年一直表现惨淡,这也直接波及到上游的动力锂电池企业,寥寥无几的订单量导致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多家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企业在政策的引导下进入动力锂电池市场,但企业几年做下来,发现市场根本不如预想的那般美好,而配套补贴政策也迟迟无法落地,前几年的市场大跃进危机则集中爆发。
在第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期,动力锂电池行业经历了一轮投资高峰期。5年过去,市场的实际情况比预期要惨淡许多。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一季度,国内动力锂电池的整体产能规模已经达到40亿Ah,而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不过18000辆,大部分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