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发挥技术优势还是成本优势?锂电池与铅酸电池的较量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05 21:00    点击量:

“我这几年都没休过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稍有松懈可能就落后很多,现在处在一个爬坡付出的阶段,很累也很痛苦。”张新河说,本来以为国内市场很快会起来,但是这四五年来仍然很缓慢,与预期差距较大。

  从2010年开始,加上今年的投入预算,迈科在动力锂电池领域的总体投入将近1亿元。而张新河坦言,现在一年的订单才几百万元,而且大多是低速,真正能被采购的并不多。

  “仅有的这几百万都不够发工资。”张新河表示,现在动力锂电池的研发团队有60多人,每年工资近400万元,加上其他基本保障需要近千万元,政府虽有一定补贴款项,可目前来看是杯水车薪。

  东莞新能源动力锂电池订单量虽然稳步上升,但从去年才开始持平,目前的市场表现也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李小芳表示,目前主要得益于参与了多个电动汽车的示范项目,并与一些整车厂保持较好的合作关系,但整体还是处在大量投入的阶段,“或许再过3—5年整个市场才会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2010年被认为是电动汽车的元年,但是几年过去了,现在仍然表现平稳。”李小芳介绍,国内专门从事动力锂电池研发生产的企业不多,做得好的更少。就去年看来,业内有些小的动力锂电池厂商倒闭或者选择了退出,一味地投入成为不少厂商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东莞杉杉来说,作为锂电池材料的上游供应商,受到市场的影响更加明显。宋飞介绍, “去年出货量仅有几百吨,今年预期1500吨左右,但是这样的量还是很小。”

  普遍来看,目前国内的企业处境并不理想。业内人士的观点是,未来几年的行业竞争,动力池企业生存压力或许会更大。

  根据权威机构高工锂电研究所统计,2013年中国汽车用动力锂电池产量为805MWh(中文名为库仑计,是电池容量的计算单位),同比2012年增长了53%,预计到2016年,中国动力锂电池产量将达到5250MWh,是2013年的6.5倍。

  但是,业内专家认为,大部分动力锂电池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极低,而且随着上汽、北汽等主流厂商开始采用日韩的电池,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将会面临新的压力,国内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市场冲击,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巨头抢占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相较而言,国产动力电池在价格和性能上则毫无优势。

  据了解,国内生产动力锂电池的企业有数十家,而真正与各大车企有着合作并得以实际运营的厂家仅十家左右。例如在北京,示范运营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来自北汽集团和长安汽车,电池供应商就包括东莞新能源。

  张新河也向记者介绍,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国内许多汽车整车厂商也纷纷推出其,并将中国作为主要市场进行推广。但遗憾的是,国产动力锂电池企业很难进入整车厂商供应链。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