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电池生产标准太严格?如何发展成难点
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北上广深等城市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
同年1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推广应用方案进行了审核评估,确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28个城市或区域为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
不难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正在被“推广应用”所取代。根据《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对这些示范城市给予综合奖励,奖励资金将主要用于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显然地方政府购车补贴带来的财政压力将由自身完成。
据悉,天津现有245辆纯电动大巴,到2015年将完成2000辆纯电动大巴k9的投放。此外,比亚迪还同大连市签下合同,在未来两年内将在大连投放1200台K9。同期略早,比亚迪也与南京公交集团签订了首批采购650辆纯电动大巴的订单。
现实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债务压身,减排压力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指标明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如何腾挪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值得关注。
技术路径分化之弊端
面对巨额补贴模式,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界资深专家陈光祖对记者表示,“花了钱,还没有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他看来,整个纯电动市场都属于初期发展阶段,推行办法应多元化,“不能只盯着补贴,搞示范推广,这十几年才卖了1万多辆,数量这么小,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像日本,那是盯着市场,想办法赚钱,已累计卖了100多万辆。”
在他看来,我们同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产业,关键是思路,要从盯着补贴转变为盯市场。同时,他还表示,“公交市场的盘子太小了,要完成节能减排,不能只停留在公交市场。”
不仅如此,上海的超级电容、深圳的外接充电,两种技术路径基本不兼容,而这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分化的缩影。
标准化建设缺失被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亟待解决的“拦路虎”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技术路线统一在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之初就应该考虑到,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完成。
“技术标准不统一,对整个产业发展伤害很大。”深圳巴士集团副总经理桂天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国内出现了很多技术派别,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几乎自成一派,既无兼容的可能,也没有可借鉴和交流的价值。
尴尬之处在于,作为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公交公司对车辆的选购基本没有话语权,各地都有自己的标准,只能在这个标准下去选择,哪怕是一个零部件都只能向汽车电池生产厂商购买。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各地的标准壁垒,企业基本不能进军异地市场,市场空间被卡死,这样容易造成行业混乱,难以产生行业龙头企业。标准迟迟未能统一的背后,更潜藏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已经到了一统江山的时候了,否则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该人士表示。
记者注意到,目前正处于示范应用的城市中,车辆采购基本来源于本地企业,繁乱的技术路线下,企业想要拓展异地市场必须符合当地标准,或者去当地投资设厂,显然难有企业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