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未来需求的电池怎么做?电池结构设计很重要!
消费者体验上差距
除了技术上的因素以外,对消费者体验的重视程度也是中国厂商的问题。前面说过“好东西首先得漂亮”,而国产电动车也好,燃油车也好,外观算得上漂亮的屈指可数,内饰漂亮的就更少了,这是视觉上的。
在听觉上,整车隔音、噪音控制、底盘异响、风噪控制、方向机变速箱声音、排气管的声音(燃油车),这些地方注意到的国产汽车厂商同样凤毛麟角。
触觉上,注重内饰材料、座椅形状、填充,方向盘的手感,档杆的手感,按键的手感,各种储物空间的开关的触感,手枕的触感……。这类东西的国产厂商做得好就更少了。
这些东西未必需要多高的技术,但是需要厂商用心给消费者考虑,这方面国产厂商还差得远。
(三)品牌的差距
特斯拉是一个美国的新品牌,在汽车行业,美国算先发者,美国品牌高贵一些是正常的。
“给力哥”有硅谷和风投的光环,硅谷是高大上有钱人多的地方,“给力哥”的牌子自然又高贵一些。
特斯拉起步是超跑,品牌势能强大,做相对较低价位的Model S顺风顺水。
而中国汽车厂商起步都比较低,做廉价车起家,中国本身也是汽车行业的后来者。中国汽车厂商的创始人没有给力哥的光环。品牌自然要差一些。
(四)电池差距怎么追?
其实,中国汽车制造企业还是有一定积累的,即使是最弱的底盘技术,一汽基本搞定了马自达6的底盘,广汽重金买了阿尔法罗密欧166的底盘,上汽有通用的底盘,北汽买了萨博的底盘,这些底盘都是很优秀的;在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上,比亚迪都有相当的积累;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方面,也有几家厂商做的不错。
无论是做纯电动车,还是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中国企业如果能联合,技术上是有希望追上特斯拉的。
在用户体验上,需要汽车厂商重视,转变思路,舍得投资,譬如长安汽车就全球建立设计团队,长安最近的几款车也确实算得上漂亮。这方面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关键在于思路。
品牌差距短时间内难以追赶,需要高品质的产品慢慢建立口碑树立形象。“技术日产”是GTR打出来的天下。特斯拉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是Model S打出来。
对国产厂商来说,联合起来互补技术短板,转变思路重视用户体验,拳头产品打出中国品牌,特斯拉也好,宝马奔驰奥迪也好,中国厂商未必不能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