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还能走多远?电芯性能决定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
注意,笔者上面说的是学术界,学术界跟工业届是两码事,而国际学术界现在已经日益陷入自娱自乐与实际脱节的境界了,这个现象不只是在锂电研究领域如此,其它科学领域也是这样的。“泡沫”这玩意,现在在全球都是常态了,学术界也越来越象娱乐界了,其实本质上也差不多。
说了学术界,那我们再看看工业界。其实这轮锂电研究热潮,工业界才是主角。道理很简单,因为这轮锂电研究热潮本质上是由于工业界的推动,起先最直接的原动力来自是美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根本不在于锂电基础研究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知道,欧美国家过去在新能源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氢能和燃料电池,在小布什总统当政的8年时间里,“氢经济”(氢能和燃料电池)的研究在全球尤其是美国达到了巅峰状态,于此对应的是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的这6年里陷入了低谷。但是自从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以后,美国政府在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的战略方向就从氢能和燃料电池转向了锂离子电池。这个转变并非DOE心甘情愿,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氢气的工业化生产和存储以及燃料电池在技术,成本,寿命和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这些难题使得“氢经济”在未来10年之内都很难展开实质性的商业化进程。当然了,从产业链的角度而言,氢能和燃料电池整个产业层次比锂电要高一个档次,欧美当初的战略出发点是没错的。
但问题是由于欧美之前一直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在锂电方面不管是材料还是电芯方面,产业链都是及其薄弱。为了推动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欧美各国都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来发展锂电和电动汽车相关产业。长期以来,欧美国家认为电池产业是个低端行业那是亚洲人的事情,他们是不屑于发展这种利润率较低的实体经济的。美国人喜欢玩快钱,实体经济来钱太慢太慢了。。。残酷的现实(氢能和燃料电池存在的巨大技术障碍)使欧美人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在锂电产业方面奋起直追。于是,我们看到了美国在动力电池方面采用了跟日韩不同的“磷酸铁锂”路线,我们看到了LFP企业(A123, Phostech, Vanence)在北美崛起,我们看到了Bosh, BASF,DuPont, Daimler-Benz , Continental, Joshnson-Control, Dow 这些大佬们在材料或者电芯病急乱投医似的扩张,我们看到了Tesla,Fisker ,Coda,Universal,Venturi 这些美国电动汽车先驱,也看到了GM和Ford这两半吊子装模作样地发展电动汽车装点一些门面。
但是由于欧美国家对锂电长期不重视,欧美国家在锂电产业方面长期积贫积弱,而且这个现状笔者个人看不到有从根本上改变的可能,因为日韩技术已经遥遥领先了,中国控制了成本,欧美呢?我觉得已经out了,反正赶超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既然电动汽车产业如此重要,欧美国家自然没有缺席的道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发力点,那就是Pack和BMS。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因为Pack和BMS才是直接面对电动汽车整车的部件,而电子和软件恰恰是西方的强项。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在德国和美国都成了不少Pack和BMS公司,Pack和BMS成了美德汽车公司展示话语权的主要战场。虽然Pack和NMS都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西方整车企业通过强制性的标准壁垒,就可以将中国企业阻挡在外。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欧美动力电池测试和认证公司,专门帮助中日韩锂电企业做检测认证以通过欧盟或者美国标准,比如目前在国内名声很响的TUV南德意志集团,笔者也不知道它到底怎么牛逼法,反正以前从来没听说过。仔细想想,任何事情都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