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锂电池目前还有哪些难点尚未取得突破?电池隔膜能有改变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18 23:00    点击量:

 在海外特斯拉的带动下,锂电池相关上市公司被疯狂炒作,多数分析人士认为,特斯拉概念将不亚于此前火爆的苹果概念。

  的确,特斯拉在海外有不错的前景,带动了上游锂电池、充电桩的需求,拉动上游公司业绩。但在中国,锂电池行业不可过于乐观。因为中国锂电池正陷入低技术、产能过剩的窘境。

  技术落后于海外

  过去多年,中国的锂电池行业一直致力于“进口替代”,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一些成绩。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的锂电池在原材料(正负极材料、电解液)方面实现国产化。隔膜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制造能力,但国产隔膜低端,性能达不到国际高端市场标准。

  目前锂电池技术(主要是隔膜技术)主要掌握在海外三大巨头手(日本旭化成、东燃、美国Celgard)中,过去几年这三家公司几乎垄断了整个全球市场。不过之后韩国SK、宇部兴产等公司掌握了部分锂电池技术,切入供应链,降低了三大巨头的市场占有率。

  在国内,锂电池、尤其是隔膜初期毛利率高达70%。在高毛利的吸引下,国内企业纷纷投资建厂。截至2013年末,已经有接近50家大型企业进行锂电池投资。

  大投资不等于大回报,国外锂电池公司大多是从传统电池转型到锂电池,积累了雄厚的技术。但中国企业除了少数电池生产商以外,大多公司原本主业并非电池。以隔膜为例,目前国内企业来源于两个部分:塑料加工企业转型、风险投资主导的杂牌军。

  和海外企业相比,国内生产企业研发落后。日本旭化成、东燃、美国Celgard这几家巨头公司资产达到百亿,在研发方便有大量的投入,都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但国内锂电池制造商中小企业偏多,这些企业只关心制造生产,不重视研发,因此技术落后。

  举例来说,上市公司新宙邦在日前在锂电池行业峰会上指出,公司负极成膜添加剂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但防过充添加剂产品由于成本过高,因此使用较少。其实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锂电池核心添加剂的技术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国内企业没有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一套成熟的研发体系投资需要10亿元,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只有大企业有能力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