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为什么固态电池的生产离不开硫化物?硫化物固体开发存在哪些困难?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24 22:41    点击量:

硫化物体系:开发潜力最大,难度也最大

 

硫化物电解质是电导率最高的一类固体电解质,室温下材料电导率可达10-4~10-3S/cm,且电化学窗口达5V以上,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前景较好,是学术界及产业界关注的重点。因为其拥有能与液态电解质相媲美的离子电导率,是在电动汽车方向最有希望率先实现渗透的种子选手,同时也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快充快放。

 

受日韩企业热捧。硫化物固态电池的开发主要以丰田、三星、本田以及宁德时代为代表,其中以丰田技术最为领先,其发布了安时级的Demo电池以及电化学性能,同时,还以室温电导率较高的LGPS作为电解质,制备出较大的电池组。

 

对环境敏感,存在安全问题。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拥有最大的潜力,但开发进度也处于最早期。其生产环境限制与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阻碍。硫化物基固态电解质对空气敏感,容易氧化,遇水易产生H2S等有害气体,这意味着生产环境的控制将十分苛刻,需要隔绝水分与氧气,而有毒气体的产生也与固态电池的初衷相悖。对此企业的解决方案主要为:(1)开发不容易产生硫化氢气体的材料,(2)在全固态电池中添加吸附硫化氢气体的材料,(3)为电池设计抗冲撞构造。但这些做法会导致电池体积增大以及加大成本。除此以外,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电极与电解质界面接触恶化,导致较大的界面电阻,较大的体积变化会恶化其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因此,硫化物体系是当前开发难度最大的固态电解质。

 

生产工艺上,涂布+多次热压、添加缓冲层改善界面性能。硫化物固态电池多已实现涂布法进行样品生产,同时,生产环境需要严格控制水分。为了解决界面问题,企业往往采取热压的方式增强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接触。此外,通过在电极与电解质之间渡上一层缓冲层,改善界面性能。宁德时代在硫化物体系也进行了前瞻布局,并初步设计了其工艺路线,其工艺路线为:正极材料与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的均匀混合与涂覆,经过一轮预热压,形成连续的离子导电通道。经过二次涂覆硫化物之后,再进行热压,固态化之后可以去掉孔隙,再涂覆缓冲层后与金属锂复合叠加。

 

综合看来,聚合物体系工艺最成熟,率先诞生EV级别产品,其概念性与前瞻性引发后来者加速投资研发,但性能上限制约发展,与无机固态电解质复合将是未来可能的解决路径;氧化物体系中,薄膜类型开发重点在于容量的扩充与规模化生产,而非薄膜类型的综合性能较好,是当前研发的重点方向;硫化物体系是最具希望应用于电动车领域的固态电池体系,但处于发展空间巨大与技术水平不成熟的两极化局面,解决安全问题与界面问题是未来的重点。


产业化尚处早期,前景已有保障

 

市场化产品能量密度较低。现阶段固态电池量产产品很少,产业化进程仍处于早期。唯一实现动力电池领域量产的博洛雷公司产品能量密度仅为100Wh/kg,对比传统锂电尚未具备竞争优势。

 

高性能的实验室产品将为产业化奠基。从海外各家企业实验与中试产品来看,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优势已开始凸显,明显超过现有锂电水平。在我国,固态锂电的基础研究起步较早,在“六五”和“七五”期间,中科院就将固态锂电和快离子导体列为重点课题,此外,北京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天津18所等院所也立项进行了固态锂电电解质的研究,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未来,随着产业投入逐渐加大,产品性能提升的步伐也必将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