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车企宣布可能停止燃油汽车电池生产,你怎么看?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26 10:19
点击量:次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正慢慢退坡,是否感受到压力?
沈海寅:我其实非常不赞成补贴。为什么呢?它补的是续航里程。一辆小车续航里程要达到250公里,和一辆大的车续航里程要达到250公里,用的电池完全是不一样的,但是补贴却是一样的。比如,买一辆10万元的车国家补贴2.5万元,买一辆25万元的车国家还是补贴2.5万元,这对用户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那么,补贴取消以后,我觉得应该在一些限行、限购、鼓励新能源车等大政策上做文章。比如,新能源车可以比燃油车拥有更多的路权,这样就推动用户去买一辆新能源车。用户在做购买决策时,就不需要考虑补贴的问题,而是去想哪辆车更适合我的需要。比如在上海,新能源车就可以免费上牌照,就可以省10万元钱。这样,大家就都愿意去买新能源车。所以,我觉得这样的鼓励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能源车市场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让用户自己主动地去买新能源汽车?
沈海寅:任何的事情在一开始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天有很多用户不愿意买电动车,他的顾虑还是在续航里程,还是在于成本等等这样一些原因,他的养车成本可能比燃油车更贵。但是这些问题不断地在解决。因为电池的成本在不断降低,能量比越来越高,续航里程变得越来越长了,过了一定极限以后,用户就已经无所谓了。就像我们今天已经不太关注手机摄像头的分辨率了,因为过了某个极限以后,两千万像素、三千万像素有什么区别呢?没区别。同时,电池也越来越便宜了。所以说电动车在性价比方面,越来越能够与燃油车PK了。在续航里程解决以后,我相信电动车会成为未来的一个主流。
(点击观看精彩小视频)
但这个过程一开始进展会非常缓慢,但到了一个拐点以后,它会急剧地上升,那么这个拐点一般来讲在10%。比如,2018年的电动车销量大概在100万辆上下,2018年整个汽车年销量是2800万辆左右。那么在近3000万辆的市场当中,100万辆其实只占3%,远远没有达到我们这个拐点。什么时候能到拐点?我认为在2020年、2021年左右,就有可能达到这个拐点,一旦超过这个拐点,后面的市场增长会非常迅速。
智能电动汽车在未来的日常生活应用中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沈海寅:汽车已经从一个被动型的交通工具变成一个主动型的交通工具,它应该主动去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然后使得每辆车在完成学习以后,变得越来越懂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习惯。从这点来讲,我们需要做大量工作,车也可以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它会让你越来越舒服。
未来,一旦无人驾驶实现以后,汽车的设计原理就会发生变化。今天的汽车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是因为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碰撞测试。但是如果未来的汽车不会发生碰撞,就不一定要设计成这个样子了。而且汽车的设计周期是否就可以加快了。它将有很多模块化的东西,造车所花的时间将变得比以前更快了。
在国际化竞争当中,中国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沈海寅:中国在新能源车方面,政府的鼓励政策是比较多的。在技术上,单从电动化角度说,我觉得离特斯拉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智能化方面,我认为我们已经超过特斯拉了。这两个维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在过去的燃油车时代,中国其实已经错失了一波大的机会。外资品牌赚了钱以后,用来固化的是他们在燃油车市场的领先地位。今天的电动车市场趋势,国家也看清了方向,也在不断地提供补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的确把中国培养成了电动汽车最大的单一市场。我觉得国家的相关政策还是有效果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是否有很多企业真正在技术上不断地做深入的研发?我认为在过去,因为补贴政策,大家觉得只要能把车卖掉,这个技术好不好没关系,拿到的补贴数目都是一样的,那还不如做得便宜一些,可能更好卖一些,拿到的补贴就会更多一些。所以,我们其实还是在一个低水平上的重复,而没有真正去做让用户体验更好的研发投入。反而是一些新的汽车企业更关注用户体验,更关注用户口碑,找最顶级的人才来做研发,不断地去突破原来的技术门槛,做出更好的产品。今天我们要想弯道超车,可能更多地还是要寄希望这些新的汽车品牌厂商,才可能有突破。
沈海寅:我其实非常不赞成补贴。为什么呢?它补的是续航里程。一辆小车续航里程要达到250公里,和一辆大的车续航里程要达到250公里,用的电池完全是不一样的,但是补贴却是一样的。比如,买一辆10万元的车国家补贴2.5万元,买一辆25万元的车国家还是补贴2.5万元,这对用户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那么,补贴取消以后,我觉得应该在一些限行、限购、鼓励新能源车等大政策上做文章。比如,新能源车可以比燃油车拥有更多的路权,这样就推动用户去买一辆新能源车。用户在做购买决策时,就不需要考虑补贴的问题,而是去想哪辆车更适合我的需要。比如在上海,新能源车就可以免费上牌照,就可以省10万元钱。这样,大家就都愿意去买新能源车。所以,我觉得这样的鼓励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能源车市场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让用户自己主动地去买新能源汽车?
沈海寅:任何的事情在一开始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天有很多用户不愿意买电动车,他的顾虑还是在续航里程,还是在于成本等等这样一些原因,他的养车成本可能比燃油车更贵。但是这些问题不断地在解决。因为电池的成本在不断降低,能量比越来越高,续航里程变得越来越长了,过了一定极限以后,用户就已经无所谓了。就像我们今天已经不太关注手机摄像头的分辨率了,因为过了某个极限以后,两千万像素、三千万像素有什么区别呢?没区别。同时,电池也越来越便宜了。所以说电动车在性价比方面,越来越能够与燃油车PK了。在续航里程解决以后,我相信电动车会成为未来的一个主流。
(点击观看精彩小视频)
但这个过程一开始进展会非常缓慢,但到了一个拐点以后,它会急剧地上升,那么这个拐点一般来讲在10%。比如,2018年的电动车销量大概在100万辆上下,2018年整个汽车年销量是2800万辆左右。那么在近3000万辆的市场当中,100万辆其实只占3%,远远没有达到我们这个拐点。什么时候能到拐点?我认为在2020年、2021年左右,就有可能达到这个拐点,一旦超过这个拐点,后面的市场增长会非常迅速。
智能电动汽车在未来的日常生活应用中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沈海寅:汽车已经从一个被动型的交通工具变成一个主动型的交通工具,它应该主动去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然后使得每辆车在完成学习以后,变得越来越懂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习惯。从这点来讲,我们需要做大量工作,车也可以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它会让你越来越舒服。
未来,一旦无人驾驶实现以后,汽车的设计原理就会发生变化。今天的汽车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是因为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碰撞测试。但是如果未来的汽车不会发生碰撞,就不一定要设计成这个样子了。而且汽车的设计周期是否就可以加快了。它将有很多模块化的东西,造车所花的时间将变得比以前更快了。
在国际化竞争当中,中国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沈海寅:中国在新能源车方面,政府的鼓励政策是比较多的。在技术上,单从电动化角度说,我觉得离特斯拉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智能化方面,我认为我们已经超过特斯拉了。这两个维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在过去的燃油车时代,中国其实已经错失了一波大的机会。外资品牌赚了钱以后,用来固化的是他们在燃油车市场的领先地位。今天的电动车市场趋势,国家也看清了方向,也在不断地提供补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的确把中国培养成了电动汽车最大的单一市场。我觉得国家的相关政策还是有效果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是否有很多企业真正在技术上不断地做深入的研发?我认为在过去,因为补贴政策,大家觉得只要能把车卖掉,这个技术好不好没关系,拿到的补贴数目都是一样的,那还不如做得便宜一些,可能更好卖一些,拿到的补贴就会更多一些。所以,我们其实还是在一个低水平上的重复,而没有真正去做让用户体验更好的研发投入。反而是一些新的汽车企业更关注用户体验,更关注用户口碑,找最顶级的人才来做研发,不断地去突破原来的技术门槛,做出更好的产品。今天我们要想弯道超车,可能更多地还是要寄希望这些新的汽车品牌厂商,才可能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