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液行业有什么新进展吗?六氟磷酸锂为什么会成为电池最好选择?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27 13:31
点击量:次
◆电解液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强者恒强:近年来需求的激增,推动电解液、六氟磷酸锂的价格在2016年达到了历史最高,随后行业产能大幅扩张,产能过剩严重,2018年行业甚至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经过此轮行业洗牌,强者恒强的行业格局逐渐明确,据机构统计2018年电解液CR6已经达到了72%。
◆六氟磷酸锂价格有望走出底部:在激进的产能扩张下,六氟磷酸锂价格一路下滑,到2018年底,价格又回到了2015年9-10万/吨的水平,行业整体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我们统计到2019年行业内新增产能在1.3万吨左右,能够基本平衡新增需求,产能利用率维持在七成五左右,六氟磷酸锂的价格有望走出底部区间。
◆DMC绿色环保新生产工艺面世:国内DMC主流的生产技术是石大胜华采用的以环氧丙烷为原料的碳酸二甲酯/丙二醇联产工艺,近期奥克股份开发的以环氧乙烷为原料联产碳酸二甲酯/乙二醇的工艺面世,新工艺环保优势较明显。需求方面,按着国内非光气法PC装置近年来的规划,DMC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扩大一倍。
◆添加剂是高镍时代电解液企业核心竞争力:高镍三元材料的吸水性强、稳定性低,在高温条件下镍元素的催化作用会加速电解液的分解,使电解液氧化、产气,为了降低电解液在电极表面的反应活性、改善界面相容性需要通过特种添加剂来解决,添加剂已经成为提升电解液产品差异化的主要策略,并且是生产厂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体现。
◆投资建议:当前时点,我们认为:六氟磷酸锂电池产能利用率在逐年提升,价格有望走出底部区间;溶剂方面,行业内已经出现新的更环保的DMC生产工艺,成本将进一步降低;高镍时代,添加剂成为各生产企业提升产品差异化的主要途径。推荐积极布局氟精细化工的新宙邦、六氟磷酸锂龙头多氟多、开发DMC绿色环保新工艺的奥克股份、电解液溶剂全系列供应商石大胜华以及配套六氟磷酸锂、向锂矿布局的天赐材料。
相比国外,中国仍然缺乏对系统研究比较透彻的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涉及到电化学、电力电子、IT、电力调度四个行业的跨界结合。具体到不同应用场景,电芯的选型、系统的控制策略都不尽相同,技术含量并不低。
对中国企业来说,从简单的电池、PCS供应商,转向更具价值的综合方案解决者,成长为和顶级对手一样优秀的行业巨擘,这条路必定艰难,但留给中国企业的窗口期并不会太长。
从全球各细分市场来看,日韩的储能市场壁垒森严,中国企业若要大规模进入,需要面对LG、三星、松下等巨头的竞争。欧美作为全球重要的储能市场,对逆变器、电池等产品质量要求极高,同时对整个储能系统有更为严苛的门槛。新兴市场多为相关产业不够成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局势不稳、法律法规不完善,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
中国储能企业要想进入并占据这些市场,需要熟稔各国政策、电力市场,建立起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储能解决方案。开拓国际市场是一场“持久战”,如何加强本地化建设,与更多当地开发商、集成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都是中国企业必须破解的课题。
◆六氟磷酸锂价格有望走出底部:在激进的产能扩张下,六氟磷酸锂价格一路下滑,到2018年底,价格又回到了2015年9-10万/吨的水平,行业整体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我们统计到2019年行业内新增产能在1.3万吨左右,能够基本平衡新增需求,产能利用率维持在七成五左右,六氟磷酸锂的价格有望走出底部区间。
◆DMC绿色环保新生产工艺面世:国内DMC主流的生产技术是石大胜华采用的以环氧丙烷为原料的碳酸二甲酯/丙二醇联产工艺,近期奥克股份开发的以环氧乙烷为原料联产碳酸二甲酯/乙二醇的工艺面世,新工艺环保优势较明显。需求方面,按着国内非光气法PC装置近年来的规划,DMC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扩大一倍。
◆添加剂是高镍时代电解液企业核心竞争力:高镍三元材料的吸水性强、稳定性低,在高温条件下镍元素的催化作用会加速电解液的分解,使电解液氧化、产气,为了降低电解液在电极表面的反应活性、改善界面相容性需要通过特种添加剂来解决,添加剂已经成为提升电解液产品差异化的主要策略,并且是生产厂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体现。
◆投资建议:当前时点,我们认为:六氟磷酸锂电池产能利用率在逐年提升,价格有望走出底部区间;溶剂方面,行业内已经出现新的更环保的DMC生产工艺,成本将进一步降低;高镍时代,添加剂成为各生产企业提升产品差异化的主要途径。推荐积极布局氟精细化工的新宙邦、六氟磷酸锂龙头多氟多、开发DMC绿色环保新工艺的奥克股份、电解液溶剂全系列供应商石大胜华以及配套六氟磷酸锂、向锂矿布局的天赐材料。
相比国外,中国仍然缺乏对系统研究比较透彻的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涉及到电化学、电力电子、IT、电力调度四个行业的跨界结合。具体到不同应用场景,电芯的选型、系统的控制策略都不尽相同,技术含量并不低。
对中国企业来说,从简单的电池、PCS供应商,转向更具价值的综合方案解决者,成长为和顶级对手一样优秀的行业巨擘,这条路必定艰难,但留给中国企业的窗口期并不会太长。
从全球各细分市场来看,日韩的储能市场壁垒森严,中国企业若要大规模进入,需要面对LG、三星、松下等巨头的竞争。欧美作为全球重要的储能市场,对逆变器、电池等产品质量要求极高,同时对整个储能系统有更为严苛的门槛。新兴市场多为相关产业不够成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局势不稳、法律法规不完善,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
中国储能企业要想进入并占据这些市场,需要熟稔各国政策、电力市场,建立起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储能解决方案。开拓国际市场是一场“持久战”,如何加强本地化建设,与更多当地开发商、集成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都是中国企业必须破解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