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锂电池产业的推动力是什么?它的市场表现如何?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6-13 11:01    点击量:
李智华电池产业已崛起

记者:锂电池产业的推动力是什么,市场需求还是产业政策?

李智华:锂电池分两大类,一是消费类电子电池,一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除此之外还有储能电池。消费类电子就是所谓手机、笔记本之类,消费类电子依托苹果而迅速发展,2009年苹果产品横空出世引领全世界消费电子对锂电池的需求,相应的锂电池材料爆炸式增长。到了2012年、2013年,特斯拉出来带动了动力电池发展。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靠终端的创新者、领导者来带动行业的发展。锂电池的概念1990年从日本商业化,但真正形成高峰的第一功臣是苹果的智能手机,此后随着特斯拉的横空出世,整个行业迎来大爆发。

记者:中国的锂电池市场表现如何?

李智华:锂电池诞生在美国,在日本成长壮大,实现了商业化。中国的锂电池产业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大概在2010年左右,中国完成了核心原材料的全部国产化,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铜箔、隔膜等,一些终端产品也基本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原来依赖于进口的日本材料、美国材料,现在中国都可以做了。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不仅成为全世界锂离子电池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最集中,产量最大的市场。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锂电池行业运行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锂电池电芯产值达到832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31.85%,受动力端影响,2016年中国锂电池电芯产值将达到1032亿元。我们估计到2030年整个市场总量会突破一万亿元。从1500亿到一万亿,综合增长率有多高?原来中国、韩国和日本呈三足鼎立之势,现在日本的份额越来越低,中国的份额接近60%。这是粗略估计。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在全世界的锂电池产业链的整个产值占比越来越高。

记者:中国的电池技术与研发能力怎么成长起来的?

李智华:中国电池在2010年之前,尤其材料这一块,基本在向日本学习。但从2012年开始,我们对研发架构,研发组织管理,对新产品的开发做了重大的调整。2012年之前我们的产品80%靠模仿,20%创新,从2012年开始就是80%靠创新,20%靠模仿。还是有些东西需要借鉴。而且技术研发不只是技术部门的事,我们所有跟技术有关的部门都在为技术服务,比如专门做供应商质量开发的部门,也介入技术开发,因为供应商接触的信息很多,有很多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原材料资源信息。此外我们每月、每季度都有产品开发的专题会议。所以做技术开发,先要在组织架构就保证足够的资源优势。

记者:大批量生产,如何控制产品质量?

李智华:产品品质的稳定和成本的降低,是整个产业链追求的目标,产品的生产中有一个指标叫直通率,就是产品做出来就可以交货。如果产品做出来质量不行,不能交货要返工,那成本就成倍上升。直通率靠什么来保障?人、设备、环境、原材料、评价分析,这五个影响因素。我们尤其在设备方面做了非常大的改进,我们计划在未来五年之内要实现无人化工厂,叫机进人退。以此来吸引国内外客户。通过自动化的设备、更严格的品质管理才能把研发好的产品转化成生产。

记者:现在的电池能量密度以及其他指标都是在上升,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李智华:现在产品的品质要求很高了。打个简单比方,别针大概是25克,如果我们1000吨的产品中掉入一个25g的别针),这1000吨的产品都不合格了。目前电池的生产对洁净度的要求向半导体生产的要求靠拢,一旦灰尘颗粒数超标,可能就会造成鼓包等质量问题。现在我们的材料磁性物质的控制要求是在25PPB级(PPB一般指浓度单位,十亿分之一,10的负9次方),再打个比方,如果10亿人里有25个人生病还可以,要是有26个生病,所有这些都要被淘汰。客户的要求也很高,譬如三星的人来我们的工厂,他们不进办公室,亲自跑到生产线上取样,每个工序取样,取完样后亲自到分析检测中心,自己来检测样品。有一次韩国人凌晨三点飞到长沙来做抽查。

记者:你们转型做电池材料,人才和技术储备从哪里来?

李智华:2003年我们技术依托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出了很多人才,比亚迪的王传福是中南大学毕业的,三一重工的梁稳根也是中南大学毕业的,所以说中南大学有这个基因,尤其在锂电技术领域。我们这个公司最开始是中南大学冶金学院的一个副院长办了个校办工厂,2003年就把这个企业收了。整个团队都收上来,所以那时候有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