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动力电池产权归谁才更有利于推动电池回收产业发展?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7-11 21:33    点击量:

最近,有两件事情越来越受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注。


一是主机厂没有电池所有权,回收主体责任执行遭遇尴尬;二是最新的消费升级政策提倡换电模式、电池租赁,以发展使用便利的新能源汽车。


电池回收和租赁这两件事情涉及到同一个问题,即动力电池的产权到底归谁才更合适,更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


谁拥有,谁治理?这在电池行业存在挑战。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产权归消费者,但是消费者购买使用之后并没有能力做电池回收,更不承担回收的主体责任。

 

01、过于集中的“无产权”之压

 

产权归属问题已成为限制电池回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车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策赋予的电池回收及流向监控责任与未赋予的对电池流转的刚性约束权利之间的矛盾。”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清雨表示,主机厂无权对未交回的退役动力电池进行处置。

 

动力电池产权应归主体责任的主机厂?对此,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分析与解读。

 

“如果交给电池厂商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售后服务部总监洪炎武表示,目前回收的主体压力过于集中在主机厂,对零部件厂商的要求相对很少。

 

02、他们最想知道产权归谁

 

弄清了产权归谁就明确了该去哪找到更多的回收货源。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回收企业都会紧紧盯着退役电池市场,毕竟缺乏稳定货源、长期“吃不饱”肯定会成为击垮回收企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回收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是最终的两个流向,也是整个产业最基础的两个盈利来源。

 

而回收环节的重要性就在于,从废旧电池到新电池材料或产品的循环实现。对于退役电池和回收之后的定位,应该有专业的渠道使得退役电池和回收之间能够实现跨区域、跨类型、跨企业的战略深入与合作。

 

电池产权在谁手里会比较好?主机厂、电池厂、第三方运营商、用户……

 

03、电池租赁与产权归属

 

关于电池租赁,一是涉及盈利,二是涉及产权,三是主机厂、电池厂等多方之间存在博弈。

 

2013年,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曾经对换电商业模式进行过分析,结果很明确,即裸车销售下的电池租赁模式在没有政府补贴支持下的盈利能力比较差,很难实现正的业务收益。

 

电池租赁优势在于能够集中电池资源,统一分配、回收,大幅降低了用户的购买成本,符合新消费升级政策“发展使用便利的新能源汽车”的倡导,也有利于深入挖掘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比如回收环节等。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即电池产权归谁,不同品牌电池能否互换,或者由用户自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