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有哪些发展现状及特点?
来源:宝鄂实业
2020-03-11 17:08
点击量:次
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供给方面,动力电池产销已初具规模,三元动力电池(锂电池)占据绝对主体,据统计,生产方面,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70.6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生产39.2GWh,占总产量比55.5%;磷酸铁锂电池累计生产28.0GWh,占总产量比39.7%。销量方面,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62.3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销售34.5GWh,占总销量比55.4%。
需求来看:动力电池装车量大幅增长,乘用车型呈市场驱动主体。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56.9GWh,同比增长56.3%,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3.1GWh,同比增长141%,占比近一半以上。
磷酸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超过17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40Wh/kg,循环寿命5000-10000次,可以确保车辆行驶8年40万公里以上,有望在2020年能量密度超过180Wh/kg、循环寿命达到15年。
三元电池,目前量产的方形硬壳三元电池能量密度已达到240Wh/Kg(对应软包电池约270Wh/kg),系统能量密度超过170Wh/kg,;未来三五年,三元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以达到300350Wh/kg,系统能量密度可达240Wh/kg以上。
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格局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有93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按集团公司算),较2017年下降9家,在2016年企业数量达到峰值后,动力电池产业在经历早期政策补贴利好后进入洗牌期,产品质量不达标,难以实现盈利的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产业发展由大规模向精质量转变。未来市场企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在93家企业当中,前1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占主导地位。
从地域分布来看,2018年国内实现装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共计110家(非集团公司算),主要分布在全国的19个省市,其中已形成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南沿海产业聚集区,动力电池企业合计达到70家。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实现装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仍然较少。
动力电池成本,由于技术进步以及原材料降价,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成本得到进一步下降。目前我国龙头动力电池企业2018年上半年电池系统成本已经降至0.7-0.8元/Wh。这个数据是2012年的时候,我们记得当时定的是一块五,中间又修订了一次希望在2020年达到一块钱一瓦时,今年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而且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核心的门槛其实是在成本。在这一点我们整个产业因为得到了技术进步以及原材料的降价,对于产业是相对利好的消息。
通过对单晶523方形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材料成本进行测算,得出2018年二者每瓦时成本分别约为0.89元和0.71元。看动力电池产业炼环节的投资情况,
电池方面投资以三元电池为主,总量上看两年间三元电池总投资2941.6亿元,占电池投资97.4%。材料中正极材料和隔膜投资额相对较高,近两年投资额分别为934.5亿和356.7亿元。正极材料投资中三元材料占比高达96.3%。外资投资集中于动力电池、三元正极和隔膜等壁垒较高的产业链环节,两年间在动力电池环节投资303.7亿元。
装备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国的锂电制造技术正在从模仿阶段走向大规模、智能化制造阶段,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产线中后端设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前端核心设备向高端化发展。前端设备中锂电池生产设备产值占整条产线产值之比的60%以上,其中涂布机、叠片机、卷绕机等关键设备的进口依存度较高。
对未来动力电池需求的预测:考虑补贴退坡,保守估计2019年国内动力电池需求在75GWh以上,结合第一部分新能源汽车预测结果及动力电池在不同车型的配套特点,预计2019-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需求量分别约87、128GWh,同比增速分别为53%、47%。
燃料电池的发展情况,近两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有所起步,累积超过3000辆。上海、广东、北京、河北等9个省市启动了商业化运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9年2月份累计运营里程超过700万公里。
供给方面,动力电池产销已初具规模,三元动力电池(锂电池)占据绝对主体,据统计,生产方面,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70.6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生产39.2GWh,占总产量比55.5%;磷酸铁锂电池累计生产28.0GWh,占总产量比39.7%。销量方面,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62.3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销售34.5GWh,占总销量比55.4%。
需求来看:动力电池装车量大幅增长,乘用车型呈市场驱动主体。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56.9GWh,同比增长56.3%,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3.1GWh,同比增长141%,占比近一半以上。
磷酸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超过17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40Wh/kg,循环寿命5000-10000次,可以确保车辆行驶8年40万公里以上,有望在2020年能量密度超过180Wh/kg、循环寿命达到15年。
三元电池,目前量产的方形硬壳三元电池能量密度已达到240Wh/Kg(对应软包电池约270Wh/kg),系统能量密度超过170Wh/kg,;未来三五年,三元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以达到300350Wh/kg,系统能量密度可达240Wh/kg以上。
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格局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有93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按集团公司算),较2017年下降9家,在2016年企业数量达到峰值后,动力电池产业在经历早期政策补贴利好后进入洗牌期,产品质量不达标,难以实现盈利的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产业发展由大规模向精质量转变。未来市场企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在93家企业当中,前1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占主导地位。
从地域分布来看,2018年国内实现装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共计110家(非集团公司算),主要分布在全国的19个省市,其中已形成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南沿海产业聚集区,动力电池企业合计达到70家。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实现装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仍然较少。
动力电池成本,由于技术进步以及原材料降价,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成本得到进一步下降。目前我国龙头动力电池企业2018年上半年电池系统成本已经降至0.7-0.8元/Wh。这个数据是2012年的时候,我们记得当时定的是一块五,中间又修订了一次希望在2020年达到一块钱一瓦时,今年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而且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核心的门槛其实是在成本。在这一点我们整个产业因为得到了技术进步以及原材料的降价,对于产业是相对利好的消息。
通过对单晶523方形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材料成本进行测算,得出2018年二者每瓦时成本分别约为0.89元和0.71元。看动力电池产业炼环节的投资情况,
电池方面投资以三元电池为主,总量上看两年间三元电池总投资2941.6亿元,占电池投资97.4%。材料中正极材料和隔膜投资额相对较高,近两年投资额分别为934.5亿和356.7亿元。正极材料投资中三元材料占比高达96.3%。外资投资集中于动力电池、三元正极和隔膜等壁垒较高的产业链环节,两年间在动力电池环节投资303.7亿元。
装备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国的锂电制造技术正在从模仿阶段走向大规模、智能化制造阶段,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产线中后端设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前端核心设备向高端化发展。前端设备中锂电池生产设备产值占整条产线产值之比的60%以上,其中涂布机、叠片机、卷绕机等关键设备的进口依存度较高。
对未来动力电池需求的预测:考虑补贴退坡,保守估计2019年国内动力电池需求在75GWh以上,结合第一部分新能源汽车预测结果及动力电池在不同车型的配套特点,预计2019-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需求量分别约87、128GWh,同比增速分别为53%、47%。
燃料电池的发展情况,近两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有所起步,累积超过3000辆。上海、广东、北京、河北等9个省市启动了商业化运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9年2月份累计运营里程超过700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