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的回收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动力电池的回收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动力电池的回收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到2020年,动力电池报废回收将迎来大规模增长期
据行业相关数据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至2020年我国动力锂电池报废量将达32.2Gwh,约50万吨;至2023年,报废量将达到101Gwh,约116万吨。
50万吨动力电池待回收,安全环保成难题
50万吨动力电池待回收,安全环保成难题
“业内普遍认为,到2020年,动力电池报废回收一定会迎来大规模增长期”,豪鹏科技总经理区汉成表示“这也是目前除了车企、电池企业、原材料回收企业外,资本也大举进军电池回收市场的原因”。
除此之外,锂电池回收的经济性也不容小觑。随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电池材料的趋势性变化,使得钴、镍及碳酸锂/氢氧化锂的价格受到了一定幅度的提振。据行业数据显示,不同类型动力电池金属含量各不相同,按照我国未来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报废量的推测,到2023年,可回收的有价金属的市场价值可以达到:钴73亿元、镍84亿元、锂146亿元、锰8.5亿元。
一时间,动力电池回收似乎成为新风口。
体系不完善,安全环保成难题
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电池回收方面,还存在诸多难点。
据了解,不同车企造车时选择配置的电池种类不尽相同,这成了蓄电池回收企业在回收拆解过程中的第一大难题。“每家电池企业的技术标准未统一,在再利用前,检测难度较大,增加了再次使用的危险性”,专家表示。
“其次,国内在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上还不够全面,回收成本比较大。这样就容易形成投入较高,产出不足的状况”。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无资质企业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后,通过不符合要求的方法将废旧电池任意处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环保监管的不断加强,诸如上述不合格的回收企业开始被陆续关闭,这使得电池的回收渠道逐渐变窄,价格体系也随之混乱。
那么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的回收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
“挑战大于机遇”,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主任黎宇科向第一电动网表示,“电池回收首先是安全和环保问题,其次才是如何能发挥旧电池的残余价值。目前我认为完整规范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尚未形成,以汽车生产企业为责任主体构建回收体系是否成为回收市场真正的主流渠道、能否应对电池批量报废带来的安全环保压力,尚待观察”。
产业链上下游需共同努力
电动汽车最为关键的部件之一,属于动力电池,随着动力电池密度的不断提高,续航里程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关系动力电池的安全,
目前应用于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与三元锂两种,不管采用哪种都离不开锂电,动力电池在车辆的工作过程中,电能一部分转变为化学能,还用一部分转变为热能和其他能量。充电电池发热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涉及电池安全,如何应对无法根除的锂电热失控?
电池因为其产品的特殊性,对于使用和管理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为了避免出现热失控,目前动力电池在电池的构造工艺上面来对电池的热失控进行设计,就像我们所知道的,目前动力电池有热管理系统,这套装置包括通风,冷却等等系统,其次在电池电芯设计上面通过诸如热控制技术(PTC电极)、正负极表面陶瓷涂层、过充保护添加剂、电压敏感隔膜以及阻燃性电解液等等技术的综合性应用来无限改善单体电芯的安全性能。
其次对于动力电池来说的话,建立起一套安全强制的标准和规范,这样的话对于电池安全来说的话,可以达到可控可防的要求,虽然目前由于锂电的特征存在,其安全来说虽然无法根治,但是整个电动汽车热管理行业正处于爆发与变革的前夕。
伴随着动力电池热管理方案不断地创新升级,整体行业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