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知识

锂离子电池市场前景怎么样?动力锂电池的发展与电动汽车的发展密切相关,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26 21:41    点击量:

看了汽车媒体关于“纯电动车有‘硬伤’ 燃料电池车后来居上”的报道。有一种“你讲的都是事实,可结论就是拧巴”的感觉。因此虽然是从一个业余的角度,也有抛几块砖的冲动,希望高人指点。

燃料电池车的“后来居上”?“与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由于没有传统内燃机相关装置,将节省数量可观的零部件”。看不懂,难道纯电动汽车需要传统内燃气的相关装置?当摆设么?

续航700公里,充氢3分钟,氢的“制备、存储、使用安全性已基本解决”。巨头们联手“计划”开发下一代燃料电池技术,以便在2020年投放市场。姑且不论性能是否如文中所说之好,商业应用是否如文中所说之快,至少在目前来说,在国际巨头的老窝里都还没能形成实用规模,我们凭什么不淡定呢?所以我非常不赞同“最终都要走入燃料电池车的方向”的说法。难道他们好东西藏着连自己都舍不得用,等着到我们这儿抢市场,争取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么?每一次颠覆性产业技术的升级,都伴随着大量的生产线淘汰报废,这是对社会资源巨大的浪费。我们没必要为了一个尚未明确的技术方向而像赌徒一样匆忙下注。弯道超车是我们的希望,伟大崛起是我们的梦想。但千万不要浮躁着急,我们踏踏实实不要乱,谁都阻挡不了我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燃料电池车的主体结构 

而迫在眉睫的情况是,我们2013年石油净进口已经超过美国,世界第一,对外依存度达58.1%,其中70%的石油进口要经过南海和马六甲海峡。再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一旦国际形势有点风吹草动……你懂的。所以我们没那么多时间等到下一代新能源技术成熟后再转型。现在就该做点什么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而从我个人角度看,氢气的制、存、用明显比用电要复杂、危险得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要大得多,远不如利用现有的电力系统来得简便。甚至如果采用低速电动车的充电模式,只要家用空调插座即可,基本没什么成本,不存在基础设施问题。而电力来源比较广泛,主力的火电、水电、核电,新兴的风能太阳能,都是在不断发展,任一种发电技术的进步都会让我们的电动汽车跑得更欢。

至于提倡考虑新能源车性价比的观点,我倒是非常赞同。借用系统建设中常用的采用“适度超前、先进、可靠、优化集成的技术和设备”的基调,具体的实体产业发展应区别于科研。

科研领域虽然有重点研究方向,但更应该保持百花齐放的包容性,需要有形的手加以扶持,注重对各种技术路线前瞻性的探索,以盈利为辅。否则一旦研究方向过于集中,导致在其他技术路线上断代太严重,会面临抄作业都抄不来的尴尬。

而实体产业,尤其是站在全国的角度考虑升级换型,则应慎重。应发挥无形之手的特长,以盈利为主,用最少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我认为的社会资源应包括现有技术的发展水平及现有生产规模投资的回报率,用市场化的手段找到现有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最佳平衡点。否则决策失误的后果就是大量产能报废,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弯道超车就成了个笑话。这种重大的投资失败,损失更是远超科研方向的错误。毕竟实验室内的试验失败还算可控,经济领域的投资失败可没那么多机会翻身。既然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争硝烟未散,我们不妨在方向较为清晰的方面做点工作。比如在电控系统、安全标准、资源回收再利用等方面进行探索。无论哪种电池技术最后胜出,这些方面的成果也不会浪费。甚至可以以新能源产业培育为试验田,尝试一下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互间配合的新思路。毕竟是新产业,搞砸了损失也会小点。如果能为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经验,那就善莫大焉。

因此,我认为在政策制订层面不宜有过强的导向性。最好是最大化利用现有较为成熟的技术以及产能,以提高能源安全,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求为主要目标。尽量减少社会资源的投入,初步缓解新增出行需求对石油的依赖,静待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再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扩展产能。就算晚一点又如何,无论是大规模投资的效率,还是我们山寨的能力,还是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说第二,谁敢说第一?光我们内部这个全世界都无法忽视的市场就足够任何一个车企吃得消化不良,还用得着担心没有自主品牌电动汽车的生存空间么?

如今,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引人关注。受此影响,作为汽车动力源(600405,股吧)泉的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速趋稳,市场应用逐渐打开,锂电池企业纷纷加快布局,产业前景一片大好。

政策助力动力锂电池市场增长

动力锂电池的发展与电动汽车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直接促进了动力锂电池产业的发展。

今年年初,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降低补贴下调幅度,2014年的补贴标准是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5%,2015年的补贴标准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10%,并非之前提出的分别下降10%和20%;同时明确了政策延续性,将现行补贴推广政策执行到2015年12月31日。上述补贴推广政策到期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补贴政策。

2014年3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等领域的规模化推广示范,结合青奥会等大型运动会和大型活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继续推进“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各省区市政府纷纷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和实施细则。北京市科委联合相关部门近日发布了《北京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年)》,提出到2017年,北京的公交车中电动车比例将从现在的5%提升到20%;深圳按照国家2013年补贴标准,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给予1∶1配套补贴,并保持补贴政策3年不变;上海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纯电动专用车按电池容量每千瓦时给予补贴2000元,纯电动汽车最高补贴可达4万元/辆,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每辆补贴3万元,并获得一块免费的汽车牌照。

受此影响,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增长迅速。2014年1-3月,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11.9亿只,同比增长13.8%。我国锂离子电池进出口顺差同样保持快速增长:2014年1-5月,锂离子电池进出口贸易顺差5.5亿美元,同比增长37.5%

技术突破促产业化进程加快

各级政府鼓励锂电池产业发展的同时,锂电池各环节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为产业发展带来利好。

正负极材料方面,天津大学成功研制高比能量氟化石墨烯锂电池正极材料;福建物构所成功制备出尖晶石富锂正极材料;洁神开发水溶性正极浆料分散剂,将降低锂离子电池生产成本;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出高校节能制备技术,提高材料合成效率25%。

电解液方面,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开发出新能离子液体电解液,建立了规模化制备技术及成套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隔膜方面,乐凯集团成功研制出高性能动力锂电池隔膜;机械总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的“单向拉伸薄膜生产线”一次试车成功;辽源宏图切入特斯拉供应链,走向世界高端市场。

电池方面,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动力锂电池项目和拓邦电子纳米锂动力电池项目分别通过验收;金路集团(000510,股吧)研发的石墨烯锂硫电池能量密度达2600Wh/kg。

此外,在锂电池关键生产设备方面,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的差距缩小,部分企业基本具备整条生产线供应能力,涂布机、卷绕机等设备的产品一致性逐步改善,国产锂电设备在成本、售后服务等方面相比于日韩设备更有优势。

在锂电池技术进步的同时,行业并购风生水起,从而进一步打通全产业链,实现上下游整合。如万向集团先后收购美国的A123系统公司和菲斯科公司;四川西部资源(600139,股吧)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控股2家锂电公司、3家汽车生产企业;科士达(002518,股吧)控股协鑫盐城(研发电池管理系统);众和新能源接手赣峰锂业三元前驱体子公司,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市场地位。

锂电池投资热情高涨

由于看好锂电产业的发展前景,国内多家龙头企业纷纷加快转型步伐。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拟在武汉投资60亿元建设动力锂电池项目,其在苏州及青岛的动力锂电池项目已经开工;比克国际公司投资30亿元在辽宁昌图建设动力电池项目,年产1.2亿Ah动力电池项目落户大连;比亚迪(002594,股吧)融资42亿港元,拟加码动力电池……

与此同时,其他领域企业陆续开始涉足锂电池行业。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瑞恒集团宣布携手神州巨电、华夏基业投资100亿元建设动力锂电池基地;大型能源企业神华集团投资建设产能达16亿Ah的动力锂电池生产线;陕西有色联手吉利集团投资近9亿元建设锂动力电池项目。

跨国企业也不甘落后,加大布局力度。三星SDI准备在西安投资6亿美元建设动力电池基地;台湾锂科科技20.9亿只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落户安徽安庆;特斯拉此前也宣布启动“超级工厂”计划,该工厂将于2017年开始投入生产,到2020年,每年生产的电池将可供50万辆车使用。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的统计显示,201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动力锂电池项目宣布投资金额超过600亿元,2014年我国动力锂电产能将达到2000毫瓦时,2015年可能超过3000毫瓦时,2014年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将达到30%-40%。

然而,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当前锂电池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首先,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电动汽车价格居高不下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我国电动汽车市场推广难度大;其次,锂电池价格下降,导致正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关键材料的价格持续下降,锂电池产业各环节竞争十分激烈,价格战愈演愈烈。此外,动力锂电池标准不完善,各大企业产品五花八门兼容性差,一个品牌一种充电桩,安全性引人担忧。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余雪松表示,从长远看,动力锂电池需求旺盛,消费市场稳步增长;配套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逐步加强;行业规范力度加强,发展环境将不断优化,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出台行业规范条件,进一步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坚持扶优扶强,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技术方面,应加大研发,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加快优质产品规模化生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坚持质量第一,从源头保障锂离子电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