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电池问题制约日益增长的手机应用体验?
手机电池也迎来新的增长时期。然而良莠不齐,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成为电池市场发展的大患。据抽检数据显示,流通领域电池合格率竟然只有25%。假冒伪劣电池的生产已经形成产业链,而用户的侥幸心理为这一黑色产业提供了生存的氧气。如何避免电池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手机应用体验?一方面需要厂商需要研发新品,另一方面则要靠使用者丰富相关知识,规范使用。
增长迎高峰质量存隐忧
2010年国内手机市场再次“回暖”,伴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拉动,中国手机市场在未来两三年内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作为手机重要配套组件的手机电池,也将乘着这股东风迎接新的增长点。
然后可喜的市场预期之下,手机电池的质量问题却成为产业高速增长的肘腋之患。因扩大市场而导致的品质良莠不齐,假冒伪劣充斥流通领域的问题近年来屡屡刺激消费者的神经。山寨当道,“炸弹”横行,假冒伪劣,消费者的信心在不断刺激之下正在逐渐衰退。
据日前消息,今年第三季度国家质检总局抽查76种手机锂电池,合格率达89.47%。厂家抽检合格率86%,但最贴近消费者的流通领域抽查合格率却只有25%!据消费者反映,目前市场上的手机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虚假夸大电池性能,使用寿命短,安全性令人担忧等。不但是山寨电池,一些所谓的“原装”电池和定制电池也存在质量问题。
手机变手雷伪劣太坑人
近年来,手机电池得到了一个新绰号——“手雷”。手中的电话屡屡变身炸弹伤人害命让消费者的信心大受动摇。究其原因,质量隐患严重的假冒伪劣产品,设计有缺陷的“山寨货”是罪魁祸首。
假冒伪劣产品中,“换芯”电池是最为常见的。无良商家用废旧电芯以次充好,一般电池寿命可达300500个循环,而“换芯”之后的电池用几十次就会损耗完毕。
另一种“换芯”则不太相同。据专家介绍,电芯泄气阀装置是手机电池内的一个安全设计,可调整电池内压力,充分、及时释放过载排放的化学气体,从而防止电池爆炸。而大多山寨手机电池和假冒伪劣产品因为技术无法实现或为降低成本只是在电池的外套处做了一个“伪装设计”,根本无法起到真正的保全作用。
在这些问题电池背后,是一条不良商家构建的“黑色产业链”。据有关方面调查得知,如果在不考虑其安全性的情况下、制造一块儿具备最基本放电、充电、蓄电功能的手机电池,其成本仅为5—7元人民币。而这样的电池在市场上能够卖到20至50元。正是由于暴利的存在,危害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手雷”才如此泛滥。
手机电池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不但需要过硬的质量,同时需要厂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供更加安全,性能更好的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也需要掌握一些手机电池的相关知识,才能避免“炸弹”出现在身边。
技术待突破使用须规范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厂商们都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精彩的移动终端体验,而与此同时,手机电池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则稍显落后。诺基亚研究中心负责人亨利﹖特里表示,目前应用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电池,其容量已经难有质的突破,只能采用“体积换容量”的策略来提高待机时间。因而,市场上容量超大的山寨电池往往是虚标高数据,或是设计存在安全隐患的潜在“炸弹”。
为了满足需求不断膨胀的手机应用,寻找锂电池的代替品势在必行。目前业内普遍看好的是新型燃料电池。所谓燃料电池,是一种使用燃料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力的装置,其中最常见的是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这种电池依靠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给手机等终端供电,方便且能够提供更大的容量以支持长时间续航。但由于技术过于复杂、成本过高,在过去几年中众多厂商随然都展示过产品,进入普及商用仍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据调查显示,多数的手机电池安全事故都是在手机充电的过程中发生的。消费者在使用手机电池,特别是充电时应该按规范使用。
首先,手机不应长时间充电,长时间充电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过度反应,压力过大引起事故;第二,手机在充电时,接听来电会有潜在的危险。此外,手机在收讯较差条件下为保证通话质量,会加强手机的电磁波发射强度。当信号满格与只剩一格时相比,发射强度竟然相差1000倍以上。
另外,专家还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求低价格,大容量的山寨电池,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适配手机型号的,正规厂家生产的电池。生产时间超过一年的电池寿命将受影响,消费者最好不要购买。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没有了铅蓄电池,会是什么样?
大街上跑的汽车,离不开铅蓄电池;我们用的手机,离不开使用铅蓄电池的通信基站;流行起来的电动自行车,价廉实用离不开铅蓄电池……汽车、摩托车、电动助力车、通信、信息、电力等行业发展都离不开铅蓄电池,有着150多年历史的铅蓄电池,已逐渐成为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世界能源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铅蓄电池的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扩展,市场需求量也大幅度提升。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金良说,铅蓄电池是老产品,也是新能源,还是长盛不衰的电池产品。在二次电源中,铅蓄电池已占有61%以上的市场份额。2009年铅蓄电池产量为12000万KVAh,“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达19.9%,其发展空间很大。
我国目前电动车保有量在1.2亿辆左右,其中90%以上采用铅蓄电池。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获得铅蓄电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有1700多家。
“随着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的开发利用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铅蓄电池作为不消耗地球资源的‘绿色’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说。
由于铅蓄电池使用铅,容易给人们造成污染的印象。
铅蓄电池是“黑色能源”还是“绿色能源”?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陈立泉院士指出,事实上,铅蓄电池污染不是其本身的属性,高污染风险并不等同于会造成实际上的环境污染。只要管理得力,污染可以实现有效控制。目前,铅蓄电池在应用中还不可替代。
美国铅蓄电池的用铅量占全国用铅总量的95%以上,但其造成的铅排放仅占其总排放量的1.5%。2008年,美国政府已将铅蓄电池生产从主要铅污染源中排除。
陈洪渊院士说,铅蓄电池产品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得益于其自身的优点。铅蓄电池是一种安全性高、价格低廉及再生利用高的产品。
与会专家分析指出,传统的铅蓄电池通过技术改进,正朝着密封免维护、胶体等新型蓄电池方向发展。铅蓄电池的污染可能发生在三个环节,首先是生产环节,因为骨干企业,主要是指大型正规企业,对铅蓄电池的生产是严格把关的,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气铅尘以及废水排放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基本上不会污染环境;其次是使用环节,由于现在大多铅蓄电池,特别是电动车电池,基本上是严格密封和免维护的,因此从电池安装到电动车上直至使用结束,都不需要再次充酸等操作,所以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第三个环节是回收处理,由于铅回收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因此许多小企业小作坊都愿意去从事铅蓄电池回收工作,但小企业往往缺少必要的回收设备和技术,在回收过程中他们往往直接把铅蓄电池敲开,直接倾倒酸液取出铅板,在这过程中就产生了酸污染。因此第三个环节,也就是废铅蓄电池的回收处理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今年3月1日,由环保部制定的《废铅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废铅蓄电池回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有专家认为,在废铅酸电池回收行业里,应该建立一种更好的回收机制,即谁生产谁回收。目前,废铅酸蓄电池回收行业小作坊林立,而大企业又面临着无电池可回收的尴尬局面。为了解决该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谁生产谁回收,利用企业的销售网络来回收,彻底解决大型回收企业的回收途径问题。
“铅蓄电池行业的污染重点在于小企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郝军表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铅酸蓄电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红也指出,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通过法制建设和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将无力进行环保投入的小企业淘汰出局,促进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铅蓄电池行业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研究提高铅蓄电池的功率特性,降低铅的耗用量,对降低铅蓄电池成本、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具有重大意义。铅蓄电池将重点发展阀控密封、胶体、卷绕式、双极性、超级电池、铅碳电池等新型蓄电池,为动力和储能提供新型电池产品;推进铅蓄电池减铅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淘汰开口式铅蓄电池;加快铅蓄电池企业、再生铅企业的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