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磷酸铁正极材料成为动力、储能锂离子电池领域研究和生产开发的重点呢?
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流小、安全性高、可大电流充放电、循环次数多、寿命长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多个领域。锂电池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之一。
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分为以下几类:①具有层状结构的钴酸锂、镍酸锂正极材料;②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正极材料;③具有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此外还有三元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为170mA/g,电压平台为3.7V,在全充电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较小的吸湿性和优良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因此成为现今动力、储能锂离子电池领域研究和生产开发的重点。
LiFePO4基本性能
LiFePO4基本结构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具有正交的橄榄石结构,pnma空间群,如图1所示。在晶体结构中,氧原子以稍微扭曲的六方紧密堆积的方式排列。Fe与Li分别位于氧原子八面体中心4c和4a位置,形成了FeO6和LiO6八面体。
LiFePO4充放电原理
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的过程是在LiFePO4与FePO4两相之间进行的,如图2所示,其具体机理为: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充电时,Li+从正极脱出,迁移到晶体表面,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经过电解液,然后穿过隔膜,经电解液迁移到负极晶体表面进而嵌入负极晶格,负极处于富锂状态。与此同时,电子经正极导电体流向正极电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的集流体,再经负极导电体流到负极,使负极的电荷达到平衡。锂离子从正极脱出后,磷酸铁锂转化为磷酸铁;而放电过程则相反。
其充放电反应式可表示成式(1)和式(2)
充电时
放电时
由于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车企随即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投入,这也导致了电池原材料需求呈现增长。
大众表示目前正在推动建立一个长期的供应合同保障,从而避免材料出现短缺。大众计划在2022年之前向电动汽车业务投资340亿欧元,以此来对抗特斯拉。戴姆勒旗下奔驰品牌也计划在2022年之前推出所有车型的电动版,而对手宝马则计划在2025年之前借助12款纯电动车型来实现电动车的大规模生产。
回收公司,如比利时的Umicore或者美国的Retriev技术公司等都有意从老旧电池中获取金属成份,以此来缓解材料短缺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正处在经济腾飞期,大刀阔斧的日本商人甚至一度收购了好莱坞。日本产的电子产品也迅速占领着国际市场,西方不敢接的烫手山芋,日本人倒是想试试,要不然NEC也不会花大力气收购Moli。
不过这次站出来的幸运儿并不是NEC,而是当时凭借Walkman(随身听)和红白机风头正劲的索尼(Sony)。
1980年代末期的索尼手头已经发明了用作锂电池负极的石墨。这种石墨价格低廉,结构稳定,是十分理想的电极材料,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正极与之匹配。古迪纳夫的钴酸锂简直如同一道光,照亮了索尼的前程。很快,索尼将钴酸锂和石墨结合,开发出了全新的可充电锂电池。整个电池中没有纯锂,因此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升。
由于电池中仅存在锂的离子状态,这类电池被称为锂离子电池(Lithium ion battery)。高性能,低成本,安全性好,这种锂离子电池一经问世立刻受到了欢迎,帮助索尼一跃成为行业老大。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绝大部分锂离子电池仍然延续这一架构,25年来再没有大的改动,这种钴酸锂-石墨体系的性能之优异可见一斑。
钴酸锂使得古迪纳夫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化学家。
1986年,他回到了祖国,进入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继续他的研究。当大家都以为这个教授准备在德州安心养老时,谁都没发现他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材料。
不,不止这些
远不止这些
钴酸锂虽然储能性能好,安全性也不错,但是仍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材料。
一个原因是在长时间使用后,钴酸锂的层状结构容易崩塌,就好比汉堡中间的牛排被抽出,两层面包自然要塌到一起。崩塌的层之间无法再进行锂离子的存储,造成电池整体的性能衰减。
另一个原因是钴酸锂实在太贵。钴元素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资源,产地只有非洲和美洲一些小国,随着锂离子电池日益兴盛,对钴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从而极大提高了钴酸锂的成本。
稳定性和高成本始终拦在钴酸锂的前方。直到1997年,古迪纳夫又一次让世界震动了。这一年,他拿出的材料叫做磷酸铁锂。
这年他75岁。
磷酸铁锂(LiFePO4),或者简称为LFP,在它的晶体结构中,铁与氧组成 FeO6 八面体,磷与氧组成 PO4 四面体,这些八面体与六面体按照一定规则构成骨架,形成Z 字型的链状结构,而锂原子则占据空间骨架中所构成的空位中[7]。
相较于钴酸锂的层状结构,LFP的空间骨架结构更稳定,锂离子在骨架的通道中也能快速移动。同时,LFP的成分是极其廉价的铁与磷,价格远低于钴。
虽然LFP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它的储能效果比钴酸锂要差一点,但它的稳定性和低成本迅速吸引了产业界的注意。
美国的A123 公司靠着生产LFP,一度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的霸主。不过因为LFP的专利出现了问题,牵扯进了当时世界多家电池巨头,一度闹得人心惶惶,也造成LFP的推广之路磕磕绊绊。即便如此,LFP这类材料在未来储能领域,尤其是对低成本、稳定性要求高的应用中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