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部分乘用车换用磷酸铁锂?磷酸铁锂增量利润增量空间有多大?
为什么部分乘用车换用磷酸铁锂?随着补贴退出,我们认为车型将出现两极分化,即“高端车型更高端,低端车型更低端”,以此寻求卖车的性价比;而对应到电池的变化为“高端车型升级到NCM622电池”和“低端车型有可能返用LFP电池”。由于A00级EV乘用车与PHEV乘用车对价格的敏感性较高,有可能增加使用LFP电池,减少NCM电池以降低成本。
磷酸铁锂收入增量空间有多大?我们做一个极限假设,假设2019年A00和PHEV乘用车全部转用磷酸铁锂电池,LFP单价为0.96元/Wh(含税),则对应LFP收入增量空间为86.02亿元。
磷酸铁锂增量利润增量空间有多大?我们做悲观、中性、乐观三种假设,行业净利率对应8%、10%、12%,则对应LFP利润增量空间悲观、中性、乐观分别为6.88亿元、8.60亿元和10.32亿元。
怎么看待磷酸铁锂电池企业的估值?市场诟病“NCM电池代表产业方向,LFP是落后产能,无法给高估值”,但我们认为如果补贴大幅退坡,那么A00和PHEV转用LFP电池是对经济性追求,而这些车型如果销量仍旧保持高增长,反映的是市场化的行为,可以相应提高LFP电池企业的估值。
LFP在A00级EV乘用车市场空间分析
假设:
1)2019年乘用车总量为145万辆,其中EV为101.5万辆(占比70%);
2)2018年乘用车A00在EV乘用车中占比为49%,我们预计2019年这一比例有望下降至35%,对应A00的量为35.53万辆。
对2018年A00中NCM与LFP装机量分析
1)假设2018年A00车型平均单车带电约23度电(按销量,统计TOP20车型的平均带电),则2018年A00总装机量为8.6GWh;
2)根据研究数据,LFP在2018年乘用车EV装机量为3.22GWh,假设LFP在乘用车EV中的应用为A00级车型,则A00中LFP装机为3.22GWh,NCM装机为5.39GWh。
核心结论:
1)我们认为A00级车型有望返潮使用LFP电池,对应增量市场空间约为35亿;
2)2018年A00总销量为37.43万辆,占比EV乘用车49%;预计2019年A00总销量为35.53万辆,占比EV乘用车35%;
3)2018年A00总装机为8.6GWh,其中LFP为3.2GWh;预计2019年A00总装机为8.2GWh,全部为LFP,则对应增加LFP市场空间约35亿。
表1:2018-2019年A00乘用车上磷酸铁锂市场空间测算
LFP在PHEV乘用车市场空间分析
假设:2019年乘用车总量为145万辆,其中PHEV为43.5万辆(占比30%)。
对2018年PHEV中NCM与LFP装机量分析
1)根据研究数据,LFP在2018年乘用车PHEV装机量为0.06MWh,NCM在2018年乘用车PHEV装机量为3.66GWh。
核心结论:
1)我们认为PHEV乘用车有望返潮使用LFP电池,对应增量市场空间约为51亿;
2)2018年PHEV总销量为25.6万辆,占比乘用车25%;预计2019年PHEV总销量为43.5万辆,占比乘用车30%;
3)2018年PHEV总装机为3.66GWh,其中LFP为0.06MWh;预计2019年PHEV总装机为6.22GWh,全部为LFP,则对应增加LFP市场空间约51亿。
磷酸铁锂增量利润空间及估值思考
假设:
1)2019年A00和PHEV乘用车全部转用磷酸铁锂电池;
2)悲观、中性、乐观三种假设下,行业净利率对应8%、10%、12%;
3)悲观、中性、乐观三种假设下,国轩市占率对应9%、11%、15%;
对2019年LFP电池企业的估值分析(以国轩为例)
1)LFP在A00乘用车中增量空间为34.55亿元,LFP在PHEV乘用车中增量空间51.47亿元,合计LFP收入增量空间为86.02亿元,
2)以悲观、中性、乐观三种假设下,行业净利率乘以合计LFP收入增量空间,则LFP利润增量空间分别为6.88亿元、8.60亿元和10.32亿元。
3)以悲观、中性、乐观三种假设下,国轩市占率乘以对应LFP利润增量空间,则国轩利润增量空间分别为0.62亿元、0.95亿元、1.55亿元。
核心结论:
市场诟病“NCM电池代表产业方向,LFP是落后产能,无法给高估值”,但我们认为如果补贴大幅退坡,那么A00和PHEV转用LFP电池是对经济性追求,而这些车型如果销量仍旧保持高增长,反映的是市场化的行为,可以相应提高LFP电池企业的估值。
日前,赣锋锂业(002460)发布消息称,公司固态电池产线建设项目装修及机电安装工程开工仪式在赣锋电池举行。此前,赣锋锂业表示目前公司固态锂电池产品处于试验阶段,已通过多项第三方安全测试。
除了赣锋锂业之外,包括上汽集团、比亚迪、宁德时代、万向集团、中航锂电、清陶能源、辉能科技等企业也在积极开展对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在国外,日本、韩国、欧盟、美国等国家和一批国际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究更早,并组成联盟进行技术攻关,制定了固态电池的量产应用时间表。
业内人士认为,固态电池不含易燃的电解液,因此具有最高的安全性,在未来实现量产后有可能会首先应用到高安全要求的某些特殊场景。不过,当前固态电池也面临着离子电导率低、界面阻抗大、制备成本高、原材料不成熟、回收处理难等多重障碍,预计要到2025年才有可能实现小批量应用。
从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来看,日本当前在固态电池领域占据技术领先优势,拥有固态电池专利916件,占比接近一半;美国和中国分别以398件和362件的专利数位居第二、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面上企业宣称已经量产的主要是半固态电池,与全固态电池还有较大区别,但也迈出了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重要一步,对推进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拥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