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充必然是以成本和寿命为代价的?聊聊快充那些事
满足乘用车客户的时间节奏需求,电池组最好能适应快速充电。但目前大多数电动车电池组不能满足快充的要求。经常有报道,说开发出了几分钟可以充满电的二次电池,说明电池的研究进展很快。电池根据负极材料的发展,一般在10-20年经过一次质变型变化,锂离子电池应用在电动汽车上,也就十年左右时间。研发出电池,到实现电池的批量化生产,再到适应车辆的应用需求等,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基础理论的发展会带动和加快后续的产业化进展,适应快速充电的电池离我们可能也不远,但目前情况下还真没有特别好的适应快速充电的电动车电池组。为抢占市场,经常会碰到一些供应商乱答应一些条件,好像什么都能做,也有一些整车厂提出一些不合实际的需求。
一、千万别做超过电池自身能力的那些事
电芯的设计与制作是一个平衡过程。一各或几个性能的突出必然是以牺牲其他性能为代价的,功率性能提高,比能量必然下降。目前纯电动汽车采用的均为能量型电芯,电芯的最大充放电倍率性能一般是充电(持续)1C,放电3C。组装成电池组,肯定会打一些折扣。电芯本身就不适宜快速充电(如0.5~1h内充电80%),超出其范围内使用,会对电池本身的安全性和寿命带来巨大影响。有些人用1C持续充电,使用几次说,看,这样应用也没有问题,可以进行快充。但电芯内部电极表面状态等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安全隐患已经出现,只是还没有发生而已;电池的寿命也已经下降。
二、快充必然是以成本和寿命为代价的
(1)适应快充的电芯是有。常用的电动工具用电芯,就要快充、快放。可以0.5h或1h充电80%以上。电池的功率性能要好得多,但电芯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常规能量型电芯价格约950~1000元/KWh,功率型电芯价格至少要比其高50%。而且能量密度要低得多,用能量型电芯拿到1.0倍的补贴,用功率型电芯可能就拿不到补贴。
(2)对电池系统的要求会更高。热量的处理和温度均匀性是一个重大问题,大电流充电,温度上升速度更快(散热慢),温度一致性也会变差。
(3)对线束、连接部件、电气部件的要求更高,成本更是增加太多。适应大电流充电,就要有足够大的导流能力,线束要更粗,继电器、熔断器过流更大等。这些成本不是增加一倍的问题。
(4)电池一致性差异变化加速,寿命下降。
三、目前来说,几分钟充满电是不靠谱的事
就说以10min充满(80%),充电电流至少要6C,以常规的30-50KWh电池系统,充电功率至少要200-350KW。电网如何匹配?充电桩如何匹配?300多伏的平台电压,电流要接近上千安,动力线束要多粗?这些动力线束在电池箱内如何布置,接插件目前有无这么大电流的(成本要多高),上千A的继电器价格要是目前300A继电器的几倍,再用继电器是否合适。整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起来,是否能够实现。
四、一些建议
(1) 快充,在目前成本和电芯条件下,设法实现1h内快充(充电80%)是比较合理的,再高,就有些不切合实际。
(2)目前最适宜的还是保持在0.5C以下电流进行充放电,对电芯、电池组等是最好的,使用寿命、成本、安全性等也最好。
(3)可以试验不同的充电方法。
做技术的,是越做越怕,懂的越多越担心,总想做出一个完美的东西出来,是做技术的通病,但还没等到好的东西做出来,市场已经没有了。以前做电动车电池,和整车厂合作,通常是电芯出来,经过长时间检测、验证,再装整车上跑各一两年,整车厂才敢小批量再大批量生产推向市场。现在的感觉是只要是电池,就能拿到强检报告,拿到了就敢往车上装,装了就敢卖,反正短期内出现问题的概率很低,后面就全凭运气了,真怕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
在国内,目前生产好的电池系统,真的好难!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不是设计不出来或者生产不出来,而是是否能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而不是真正用户的真实需求。目前,做电池系统,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一、国家政策方面
1、补贴政策
目前,新能源整车厂的盈利和销量绝大部分主要靠的还是国家补贴,没有补贴,要达到这么多的销量是不可能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是“成也补贴,败也补贴”,骗补就是补贴政策不完善惹的祸。原先说的每两年调整一次,现在可能每年要调整一次,政策没有连贯性。这几年,都是到11-12月份,车厂集中力量生产、上牌,其他月份基本闲置,造成零部件厂商最后两个月也供货紧张,都是怕下一年度政策有变化(补贴降低深圳没有是趋势),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压力。现在新能源行业也是三角债务较多的领域之一,车厂、PACK厂、电池厂、材料厂,互压资金,等补贴资金下来。这些行业后面均会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淘汰出局的局面。
真正的市场需求有多大,以乘用车市场为例,目前主要客户一是出租车市场,如比亚迪、北汽等,这些市场比较集中,容易管理;二是政府单位市场需求,是政策强制要求;三是个人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限牌、限号的大城市,客户是没有办法才选择去买新能源车,中小城市的销售基本未0。我们做新能源车或电池等行业内人士,朋友圈锂买新能源车的基本没有,都是传统燃油车。再就是一些租赁、共享等平台。物流车也基本如此,租赁或自形左右倒手运营的比较多,客车更是政府采购市场。
扯远了,其实要做好的、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车和电池系统,最好是没有补贴。
按补贴政策设计电池组,要详细国家的补贴政策,结合整车的续航里程要求、能耗要求、整车成本等,选择最适宜的补贴额度,多种因素综合统筹计算,计算除最适宜的电池组度数(最高补贴的比能量下)。
2、电池的回收
回收政策国家已经出台,但还不完善、不严厉。国家已经投入这么多资金,那么多大企业等又有数十倍的资金投入,肯定不会让留下一个烂摊子。回收将会是强制性的,后续的奖励措施和惩罚措施也会越来越眼里,或者直接与整车的销售、补贴等挂钩也是有可能的。
目前电池系统的回收还都是有价值的原材料如钴、镍的回收,真正做到电池组的梯次利用的几乎没有,只是一些报道和宣传手段。回收和梯次利用也是降低电池组成本的重要方法之一。
电池组的回收涉及到历史状态的了解、电池的性能特征以及各方面的利益等。从电池系统设计来说,设计初期就要考虑电芯的回收和梯次利用,最好能做到单体电芯可以无损伤拆卸,电池PACK——电池模组——电池模块——电芯,各层次拆解不损伤电芯,就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梯次利用,根据电芯再次检测的不同特点,分别应用于低速车、储能、充电宝等各不同领域。目前,无论软包、硬壳还是圆柱电芯,能做到这一点的PACK基本上没有。编者针对圆柱形电芯开发了一种PACK方式,可以做到全程不损伤电芯。
二、电池PACK设计
1、电芯
车厂或PACK厂有自己生产或投资的电芯,肯定选择的是自己生产的电芯。纯粹的PACK厂选择的范围就多了,考虑电芯的性能、价格,电芯厂的规模、资金实力等情况,目前由于资金压力,选择三方合作的比较多。
有的厂家由于资金压力等原因,四处乱找、骗配套厂商,如国内某一物流车厂,利用自己是整车厂的优势,合作的电芯厂家或PACK厂家有几十家,我问了许多电芯厂,基本上都有给这家供货,价格是压了这家压那家,货款不付,这家不供了再找下一家,反正电芯厂或PACK厂处于弱势,最终生产出来的车辆市场反馈也很差。
要做好的电池系统,需要对电芯性能了解的清晰、透彻。如电芯的容量-温度曲线、开路电压——温度/SOC曲线,功率能力——温度/SOC曲线,循环寿命——充放电制度(电流、控制电压、温度等)曲线,电芯的产热、散热数据等。不能随便找一家价格合适的电芯,只要有强检报告,就拿来做系统、上车,后续的质量问题听天由命。
电芯的详细评价和了解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有许多电芯厂对自身的电芯就不了解,数据不齐全,更何况PACK厂了。以前电芯上车至少要经过一年多的测试、数据摸索等,现在都等不及了。
终究还是用自己生产的电芯是比较合适的,越做对电芯了解的越透彻,数据、性能了解的越全面,电池系统才能做的越好。
3、比能量
对比能量的要求是越来越高。2016年,去给客车厂提供样品测试,对方明确提出,低于115Wh/Kg就不要来。比能量要求越高,对电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单体电芯容量/体积做的越来越大,电池箱做的越来越轻,以前用1.5mm厚度的钢板,现在0.8的可能就还嫌厚。
电芯并不是容量做的越高越好。电芯越大,容量越大,安全性也越差,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前期可能发现不了多大问题,但后期寿命会明显降低,内部的热量散不出去。做成电池组后,有可能单体大容量电池的电池组温度比小容量电池的低,只是其散热慢,温度表现滞后,电芯内部实际温度比小电芯高10℃都不止。2015年前还经常有几百安时的大电芯应用,后来逐渐淘汰,现在比能量要求给弄得又要用大电芯,补贴政策取消后,很可能又会回归小容量电芯。
在原材料没有得到质的变化,单靠多填充材料、加大电极密度、提高活性物质占电芯重量的比例,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不能满足市场应用发展需求的。
客车用电池组又115Wh/Kg提高到140Wh/Kg,目前的铁锂电芯是达不到要求了智能考虑三元、锰酸锂或掺杂铁锂材料的三元电芯了,对磷酸铁锂电芯又是一各重大打击,而2014年前我国还是主推磷酸铁锂电芯的。
3、电池模组和电池模块的设计
模块和模组的设计要最大程度能体现和发挥电芯的性能,尤其是寿命和安全性能。其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电池组使用过程中电芯性能的一致性。
产热、散热的均匀性,电流分布的均匀性,尽可能不存在温度和电流集中点,以满足应用为目标。这又可能与标准有冲突,如标准要求系统1C放电,实际系统根本用不了这么大的电流和功率,如600V左右的客车系统,容量300-400Ah,实际应用中根本不需要持续这么长时间的放电,按照标准要求设计,汇流板导流、线束导流、散热、电气部件等实际应用要冗余很多,或者有些根本不适合限制条件的设计,要大大增加成本。
模块和模组要设计成可拆卸,最好能拆成单只电芯。
加热和保温也要进行考虑,包括其效能,别到实际应用中,一小半的电池组能量都给加热或冷却给消耗掉了。
4、电池箱的设计
搞研发或设计的人员一直都想设计出一种标准电池箱来,能适应大多数车型,我是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想做,后来都放弃了。目前除了大客车用的有A、B、C标准箱,其余的还没有,怎么也标准不起来。
国内车(尤其是物流车、低速车)基本上是堆砌起来的,找个传统车底盘,摆上电机电控、剩下的给电池,再装上车架,就完成一辆车,基本上不存在PACK与整车的联合设计,各厂家的想法、水平又差别很大,如何能标准起来。
乘用车更不好标准化。遇到一整车厂,其电池组是结合整车底盘一起来设计的,没有专门的电池箱,如TESLA那样。电池组送检又遇到麻烦,只有把底盘锯下来和电池组一起去送检,比能量上又吃亏不少,这使得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技术的发展。
补贴政策等的要求也激发了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电池箱尽可能使用轻便材料,如铝合金、碳纤维等。根据安装位置,承重和易受撞击位置用加强材料,进做简单防护应用的可以用轻薄材料。
中机中心11月发的新通知,为降低电池系统测试费用,一定程度上的改进可以视同同一系统或接近系统,不用再进行检测或只需进行简单检测。虽然其可执行性还不太明确,但电池箱的设计就要考虑这一点了,要有利于后期产品的扩展以及类似车型的应用扩展。
另外,对于有些要求,其实其象征意义比实用意义更大,如电池箱内的灭火装置。
电池箱的设计要考虑电池组的安装、箱体的安装、冷却、加热、振动、撞击、密封、排气、保温等。
5、维护
目前电动车的推广使用,其维护方面与传统车还是有天地之差。目前基本上是各厂家再维护自己的车,点还分布不全,响应时间慢。通常是一出现问题,首先将电池厂家、BMS厂家、电机电控厂家等叫到一起,去解决问题,实际维护成本高的离谱,远达不到广泛推广应用的需求。
电池系统的设计就要考虑方便维护,对故障率高的部件等,设计时要注意易于替换(目前还是不要寄希望维护人员去解决问题)。
6、BMS
最好是PACK厂自行做BMS,才能更好的实现对电池进行管控,更好的发挥电池的性能,做到故障率最低,维护也不会出现互相扯皮事。后期发展BMS会和VCU功能等进行合并,进一步降低成本。
除了以上问题外,还有一些如线束、高压箱、接口等设计的考虑,不一一列举。
总之,在不是真实市场和客户需求条件限制下,在国内做一个好的电池系统,真的比较难。TESLA、LEAF等电池系统做的好,能适应市场得到客户认可,是因为他们是真正从终端客户的需求来考虑和设计的,是真正面向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