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够更好的通过导热胶,解决电池导热问题?
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目前动力类电池以三元18650为主。
pack成组后,导热问题严峻。
整车充电模式中,整车和电池可安装液冷系统,成本高,线路设计复杂,但可有效导热。成组电池中的电芯间可填充密封阻燃胶,起到抗震缓冲填缝的作用。
标准电池换电模式中,不宜安装液冷,电池需靠自身的结构导热,那在成组电池中的电芯间可灌封有机硅导热胶,起到导热密封的作用。
受制于目前国家对能量密度的要求,有机硅灌封胶的技术要求需达到:
粘度1000以下,导热系数0.8以上(越高越好),密度不超过1.2。
参考目前各大著名有机硅厂
回天 硅宝 凌志
基本参数都在 粘度1万 导热0.6 密度1.3-1.4,成组灌胶重量过重,不能达到国家要求。
想请教知乎大神,如何能够更好的通过导热胶,解决电池导热问题?
动力电池灌封胶现在的市场情况
从markting的角度来说,目前市场上使用灌封胶的客户分为三类:传统 车企、动力总成厂商、电池制造厂商;
2.1
车企 : 这一类客户目前来说都是长期使用车辆灌封胶,大部分应用都是平移之前车载电 子的灌封。全部有使用核心电子器件灌封。这一类市场各个大厂属于传动灌封胶市场,笔者不多介绍。
动力总成厂商:这一类客户目前极少,如蓝微、普莱德这一类型的客户,基本都是PACK中很不错的厂商。 这一类客户极少自身使用灌封胶。电子保护灌封胶基本上平移之前的3C小电子的灌封。这一类客户门槛稍高,基本使用进口的有机硅类为主,道康宁、日本信越之类的可能多些。
动力电池厂: 在15年以前,中国是没用动力电池厂大批量灌封的。今天回过头去看,灌封胶有诸多的好处,但是在15年,驱动动力电池厂去灌封的只有一个因素:安全考量。时至今日,这仍然是最大的驱动力,没有之一。
目前国内市场,随着三元动力的迅速扩张,灌封我认为是大势所趋。
CATL等部分龙头企业在三元动力乘用车是使用灌封。进口有机硅和国产有机硅都有。宁德时代大概是15年底确定使用灌封、江西某企业大概是16年中开始使用。 到今天为止,动力企业灌封胶大规模普及率可能不超过15%,到19年年底,我个人认为普及率有望达到40%,且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会大幅度减少。国内灌封胶龙头应该再加大推广力度。
总的来讲,纯电池制造企业来说, 已经使用灌封胶的厂家 极少,但在未来两年内会随着三元动力兴起大规模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