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衰减和循环次数是呈线性关系吗?
1、从计算领域来说,正常循环衰减,大多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部分高温下呈线性
2、不同材料、配方、体系(材料组合)、工艺,对电池的循环都有影响,所以你看到的差异性大,是正常的
3、单纯根据数据做模型的话,建议固定某一家的某一款产品进行建模,然后同体系推广。(这方面大电池厂更有优势)
目前这个行业,无论从传统角度,还是金融角度算IRR都是严重亏损的。主要是以下几点问题:
1 市场体量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超过10%,且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杭(限牌)城市。充电站目前状态就像九十年代的加油站,硬扛,不挣钱,包括国网,特来电等都是严重亏损,为的是长远布局考虑。
2 土地成本高。新能源汽车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而一线城市目前你想批块地建加油站都几乎不可能,更别说不赚钱的充电站。
3 设施成本高。充电分快充与慢充。慢充8-12个小时,市场需求小,因为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家里的车库停一个晚上充满电。而快充2-4小时左右,首先对场地需要电力增容改造。仅这一项改造费100-200万。
4 电价成本降不下来。国家电力改革,售电市场开放本来是对这个行业有利的。但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小,靠一两个充电站几乎是不可能拿到打包的大工业电价。(就算拿到了,测算也是赔)。
5 合作模式。综上几点问题,行业里曾发展出与办公楼,商场等公共停车场/收费停车场合作建站模式,通过服务费(电费之外加收1-1.5元/度服务费)分成模式。但停车场行业比充电行业复杂太多,背后势力错综复杂,想建站太难。即使建了,还是上述问题,保有量小很难赚钱。
6 也不是完全没有赚钱的。目前,物流车,旅游公司大巴,公交公司大巴,工厂。车辆需求稳定,不需要考虑过多消费行为习惯。如果你有关系,直接投资/合作这些地方为专用车辆提供充电服务,还是有利润空间的,非常稳定。但,这样要拼关系了。毕竟这些地方有资金有能力自己建站专用,何必跟外人多分一笔钱。
回到问题本身,结合之前的项目经验,首先要明确你要做充电站的服务对象,这个很重要,是服务公众的公共充电站;还是服务公交、物流、环卫等专用充电站、还是服务网约车(滴滴、曹操等)及共享汽车的半公共充电站,还是服务特定企业的专用充电站。以下分开简述:
1,公共充电站。主要服务车主就是上班族老百姓人群等,也就是客户不确定、充电车型不确定、充电电量不确定、设备利用率不确定、投资收益率无法精确,前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小,用户不明确的情况下就需要大规模投入建设充电设施网络,形成规模效应和议价能力,分摊成本。如其他答主所说,现在一线城市的充电设施网络基本成熟,几大运营商(国网、特来电、普天、星星)基本已经把优质停车场资源和电力容量瓜分完毕,而且都是全国范围布局,用户充电体验也在逐步提升,所以没点家底和背景,做公共充电网络需要三思后行。
2、专用充电站。主要服务公交、物流等,规模化替换新能源车辆的行业用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原,政府主导出租车电动化,全市所有燃油出租车替换为纯电动,这种就是充电需求很明确的行业用户。充电站的客户明确、车辆行驶特性明确、日均充电量明确、车桩比、设备利用率基本明确,几年收回成本盈利掰着手指就能算出来,这部分市场也是几大运营商很看中的,当然由于电力接入的优势,基本上都是国网垄断了专用充电站,当然要看城市的充电设施主管部门的开放程度,这部分市场还是可以尝试的。
3、企业专用充电站,不多说,公司自用的咱们拦不住。
4、半公共充电站。目标客户很明确,就是为服务网约车,兼顾共享汽车、私家车。首先要与滴滴、曹操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的网约车运营公司沟通,明确合作关系,了解他们对充电站的需求,根据他们的出行大数据,确定密集出行区域,再去谈充电站的选址、合作方式和电力容量问题。
随着网约车大军逐渐增加(滴滴、美团、曹操、首汽、神州等等),这种定向服务网约车司机的充电站未来几年内是有需求的,合理的收费定价、合适的出行位置、大功率(60kw以上)直流快充桩、定期的营销活动,一定能够吸引司机,保证设备利用率和收益。
以上,文字叙述有点罗嗦哈,分析数据不便上传了。
总体来说,如果做好调研,还是有很多细分市场的。行业前景很美好,毕竟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真正发展也就才四五年的时间,才刚刚起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在成倍增长,未来充电设施肯定要配套发展,而且在一定时期内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