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三星宣布开发出石墨烯电池?
而且目前石墨烯高昂的价格,我很难想象会大量添加。前段时间苏州纳米跑来我集团招投,我有幸参与项目评审,目前对方报生产成本约50万一吨,即使借用我省低廉的电费投产,下降幅度也有限。在这个成本为王的劣化竞争年代,光提高倍率不能提高克容量降低成本,还是蛮难推广应用的。
所以比起石墨烯,我更看好硅碳负极带来的变革。目前几个主流企业的硅碳小样扣电做下来负极首次最高可以到600,首效差不多90%,当然还有待改进,但已经是蛮大的突破。
感谢开放获取,看完了正文,SI,PR
1、这玩意严格说不能叫石墨烯,没看到经典的拉曼图对比
2、正极没用高镍,最终97的活性物质含量和4.0的压实密度各位跑产线的应该知道算高算低,同样,做全电时候的正极涂布也是低了点
3、做负极的时候可以看成是高含碳的SiOx,压实也是低点
4、电化学预锂化,三星是真不怕麻烦
5、各位自己有料的可以把包碳的硅氧料过一下筛子,细粉扔三元浆料里试试效果
最后,用在导电添加剂,这东西算是实现了三维的,当然如果有非模板三维石墨(烯)更好
用在负极,日后改进压实密度还能量产的话可以跟S H O 掰一掰化学充电电池自诞生以来距今已超过160年,一百多年来无数科技大师绞尽脑汁希望能克服其能量密度过低、充电时间过长、循环及低温衰减严重、成本高寿命低等一系列致命缺陷,然而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却反复证明了这些致命缺陷不可克服。
因为这些致命缺陷是由化学充电电池的基础技术原理决定的,改进材料和工艺只可能稍有改善,而不可能根本解决。任何所谓“高科技”都不可能突破基础科学理论的制约。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被热炒,一大堆“高新科技”名词不断涌现,什么石墨烯、纳米点、铝空气、超级电容、无线充电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化学充电电池取得巨大技术突破的新闻,然而如果追问何时能量产实际应用,你一般都会得到5至10年后的答案。其实这些科技噱头只不过是某些“科研工作者”利用大众和官员缺乏基本科学技术素养的弱点,打着“高科技”幌子的卖拐行为而已。
从技术理论上看,使用石墨烯这种材料对于化学充电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原理不会带来任何改变,这也就注定了其只能是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