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电池主要分为哪几类?电池系统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的大幕刚刚拉开,竞争已经非常激烈。面对这个空白的领域,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否一定对,都在不停试错。大家都知道,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最重要的三大件是电池、电控和电机。谁能在这三个技术上领先,那就有很大几率成为行业领导者。
但这三个系统,没有一个是好搞的,都是无数科研人员不分白天黑夜用实验和数据做出来的。不过在我看来,这三者最难的,还是电池系统。
首先,电机发展的时间很早,大概比燃油机还早了四十年。在100多年的发展中,电机技术早就成熟,同等质量的电机和燃油机对比,无论在工作效率/寿命上,还是能耗/稳定性上,电动机都完胜发电机,而且价格更便宜,维护保养成本也更低。
但电动车有个致命缺点——电池。比如同样跑1000公里,油耗低的汽车只需要60-70升油,重量不过50多公斤,中间加油也不过5分钟;而电动车目前的续航基本都在300-500公里,500以上都是凤毛麟角。这就需要背着600公斤的电池包来回跑,并且要充电3次,每次都至少3小时。这无疑直接阻碍了电动车的发展。
那么目前电池系统的现状是怎样的?
首先目前的电池主要分为四大类:氢燃料电池、锌空气电池、飞轮电池、锂电池。
氢燃料电池各国都在做,不过目前还没有应用价值。它造价最高,而且材料难得,价格高到能直接把一辆车售价翻三倍。另外氢燃料电池的“干粮”的氢气,氢气这种东西储存难、运输难,还容易爆炸。所以目前仍在努力。
飞轮电池各位可能不太清楚,它由内部高速旋转的电机、储能电池组成。保时捷918上就有用一台飞轮电池系统,它最拿手的是能量回收,提升加速性与动力性;优点是其中没有化学成分,纯物理结构的它不用担心爆炸。但是造价实在太高,只有918这种顶级超跑才能用的,所以目前也不考虑。
锌空气电池在汽车电池界更没法混。它的续航里程和锂电池相当,价格低到没朋友。但无奈的是它能提供的瞬时能量太少,导致搭载它的电动车在爬坡和加速时,完全跟不上节奏,就像是挂了一档的汽车,干吼不走。
所以目前来看,扛把子的还是锂电池阵营。其中分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特斯拉用的三元锂电池,因为这款电池的密度高,质量轻,而且续航能力不差。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安全性和稳定性略差,还非常规,更重要的是它容易发生失火、爆炸的情况。如果遇到极端碰撞情况,爆炸时只能祈祷上帝了。其中特斯拉Model S就是搭载松下最新的锂电池,它用软件解决充电放电中的安全问题,这就是特斯拉最大的优势。但即使如此,它的安全性也是最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车企用的是铁电池,它的优势是价格、功率密度、性能等各方面均衡,而且造价便宜。但就是太重,而且极端情况下(冬天),电量会掉的很快,但目前仍然是主流电池。
总体来说,氢燃料电池和锌空气电池发展不成熟,还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商业化;飞轮电池造价太高,只有超跑能用得起;锂电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主流,其中三元锂电池性能强密度高,但是造价高且安全性弱;铁电池各方面均衡,安全性好,是目前最被看好的电池。
所以很多人说特斯拉用松下的三元锂电池就是有良心的象征,比亚迪用铁电池就是偷空减料,这是不对的。电池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谁好谁坏还没有定论。
l 锂损失,SEI膜的生成、破坏,负极析锂等都会消耗Li资源
l 正极活性物质损失:正极材料颗粒破碎,粘结剂分解和正极材料晶体结构改变等因素,会导致一部分正极活性物质失去嵌锂等能力;
l 负极活性物质损失:活性物质脱落,粘结剂分解等因素,都会导致部分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失去与导电网络的导电连接,从而使其无法嵌锂,造成锂离子电池容量损失
这里我们正常估算,都是按照日历和寿命结合,目前大量的模型基础和实验基础都是这么来的,无非模型从数据抽象中做一些简化。由于这块大家只要有足够的经费都能做出一些数据,而且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有提高,所以可以进行一定的统计参数分析,评估模型置信度。这个工作不好做,只能靠一段时间去采集样本,来丰富,从电芯来的数据作为基准,校准出来基于地理和使用的数据进行核对。
l 基于GPS的数据、基于休眠之前的温度和休眠起来的温度记录数据都是比较有价值的
l 基于电池在生命周期经历极端的温度和使用情况,也需要做记录
l 内部的SOH估算算法的数据,作为采样数据的比对结果
事实上,本身SOH的数据只是个趋势,在开发这个电池的容量下降模型的时候,就是破费功夫的。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尽力而为,在某一段的样本进入出质保的状态之后,可以集中去观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