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动力电池的智能制造水平?
近几年新能源已经成为资本的的重要流向,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增长空间及发展机遇亦被视作风口之一。而在动力电池市场频频迎来回暖季的同时,随着消费市场对高性能、高品质、高性价比动力电池需求的提升,提高动力电池的智能制造水平成为我国动力电池发展的关键任务。
从十五到十三五,新能源汽车逐步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而有多少新能源汽车,就会有多少驱动它的动力电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之时,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正站在风口之上。
在新能源电动车热的带动下,电池也成为热点投资目标。在刚过去的一年里,动力电池行业投资依然火爆。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总配套量超370亿瓦时,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应用市场。国内动力电池相关投资项目多达100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同时,相比直接用于资源回收,退役动力电池最大的价值应用在梯次利用,如储能、小的代步工具等,这块市场对退役动力电池需求量很大,有很大的市场挖掘空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争相进入动力电池行业正是看好其市场前景及相关政策支持动力电池行业发展。根据测算,当电动汽车每年销量达到1000万辆时,产业链规模将达万亿元,预计动力电池的需求为500GWh。2020年中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量将达到141GWh,这相当于未来3年,汽车动力电池产能将翻近5倍。
即使在新能源汽车政府补贴大幅度退坡、车企对动力电池压价、原材料大幅度上涨的2017年,电池企业产能扩张的步伐依旧没有停下。一方面降成本成为大势所趋,降价压力逐级向上游传导,动力电池逐渐从暴利产业转变为微利行业。另一方面,动力电池的扩产热潮,核心推动力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但电池的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
市场蛋糕在变大,竞争却愈加激烈。长期来看,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增加,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动力电池市场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特征,行业洗牌不可避免。来自日前权威媒体报道,2015年,动力电池配套企业接近468家,2016年超过200家,2017年则不足百家。到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将不足50家。有较大产能扩张计划的企业,主要是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五的大企业,它们在市场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在新的政策形势下,对系统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的现实需求,使新能源整车厂对动力电池企业技术升级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业内认为,终极的竞争力还是产品,优质的产品不仅能增加供应商在交易中的话语权,也能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而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影响,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今年迎来爆发性增长,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主流。
不过,动力电池未来的前景依旧很乐观,市场份额向大企业集中,将推动行业的研发实力、市场份额、规模应用和管理水平,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双积分政策即将实施、禁产禁售燃油车提上议程等顶层政策让行业看到了国家发展新能源的坚定决心,为动力电池播撒了希望。预计未来动力锂电池需求量将随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而维持高速增长。期间企业也应积极主动转变发展方式:要从产能扩张转到提质增效上来,走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之路。
刚刚结束的CES展上,松下总裁津贺一宏公开表示,松下正在考虑在华筹建新工厂,目的在于为特斯拉生产配套电池,合作形式将与两者在内华达州的超级电池工厂类似。
松下此举其实并不令人意外。过去的一年,特斯拉中国设厂的传闻此起彼伏,虽然在合资还是独资的问题上仍没有确切消息,但从去年10月商务部对于上海市政府正与特斯拉沟通的正面回应来看,特斯拉中国设厂将是早晚的事,而作为特斯拉动力电池的独家供应商,逐客户而居再自然不过。
真正让外界感到意外的是,作为一向在战略和动作上偏保守的日本企业,2017年开始,松下在中国的布局却“多处开花”,除了此次宣布配合特斯拉设厂,其在大连的动力电池基地也快马加鞭。此外,其位于无锡的基地也打算将触角伸向低速车及微型车电池。
甚至有业内人士感叹,松下2017年在中国的布局力度,比三星、LG等韩国企业当年的动作还要激进。
事实上,中国布局加码的背后,是松下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老大哥”地位不保的危机。
全球汽车电动化的浪潮下,一方面,传统车企巨头已经掉头参战,并相继发布了电动化战略,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正悄然改变,而背靠特斯拉站到全球动力电池“一哥”位置的松下,势必会随着产业格局的转变而受影响,再继续靠单一客户显然并非长久之计。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背后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特斯拉计划导入三星、LG电池的传闻更是让松下紧绷一根弦。
而更大的对手则来自中国,过去几年,宁德时代靠着过硬的技术实力已经打入宝马、奔驰、大众、PSA等国际车企供应链,无论是在装机量还是在客户结构上,都在紧逼松下。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的出货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以6.2GWh的出货量数据上逼近松下的6.54GWh。
在此背景下,加码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成为松下最好的战略选择。日本企业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梳理分析松下在华的一系列动作不难发现,其看似略显激进的战略背后实则弹无虚发,值得国内电池企业借鉴。
➤布局一:卡位方形动力电池
2017年4月,松下在华首家动力电池工厂——大连工厂宣布投产,该工厂主要生产电动车和插入式混合动力车使用的方形电池,预计项目达产后年产能可满足20万辆电动汽车的电池需求。
随后不久,松下又公开宣布将投资1000亿日元,在拥有纯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的日本、中国、美国同时增产。
其中,松下明确提出,在中国市场,松下将在大连原有工厂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第二栋厂房,该扩建项目投资额约数百亿日元,预计第二栋厂房建成后,大连工厂整体产能将实现翻番。
有业内人士向高工锂电透露,当前松下大连工厂已接到通用汽车的订单,松下CTO生驹宗久在2018年1月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除了纯电动车型之外,松下将会重点关注插电式混合动力市场,从侧面佐证了松下布局中高端电池市场的强烈意图。
不难判断的是,松下的大连工厂将主要作为国际车企的纯电动车型及插电式混动车型做配套。上述业内人士透露,在和车企的合作中,松下将采用与特斯拉合作类似的模式,电芯由松下主导,模组和pack则有松下与车企共同完成。
➤布局二:生产电动摩托和低速电动车电池
除了对中高端电池市场给予足够重视外,在中低端动力电池领域,松下也在中国市场进行了积极准备。
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微型纯电动车销量达30.27万辆,是新能源车市场的绝对主力,占比高达67%。而在低速车与电动摩托车市场,面临的市场空间则更为巨大。
结合中国本土市场的这一显著需求特征,松下2017年底宣布将在无锡原数码圆柱基地,大量生产电动摩托和低速电动汽车等使用的车载电池,并计划2018年开始,通过当地的电池制造商向中国企业供货,以满足国内中低端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的增加。
➤布局三:配合特斯拉巩固高端圆柱电池
2008年以来,松下就一直是特斯拉独家的锂电池技术供应商,市场份额一度高达40%,在松下登上国际动力电池龙头宝座的过程中,特斯拉可谓功不可没。
虽然近年来为降低核心客户单一的风险,松下也在积极寻求与大众、丰田、通用等车企在电动化方面的合作,但短期来看,特斯拉在松下的中国业务布局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2017年特斯拉落户中国传言风涌之时,松下也加紧宣布将在江苏再兴建一座动力电池工厂,用于生产三元锂离子电池,业界一度猜测该工厂或许就是松下为特斯拉在华工厂配套所做的准备。
尽管猜测并未得到证实,但2018年初,津贺一宏已公开确认,正在考虑在华生产特斯拉电池,以及共同建电池厂的可能性。
一连串的布局落子背后,可以发现,在客户结构上,松下一方面在巩固与特斯拉的合作,同时在以不同的策略撬开与其它车企的合作之门。在产品策略上,松下以圆柱电池为核心,凭借着自身的研发和制造实力,逐步从高端向中低端渗透,同时,还延伸向方形电池领域,用于多元化客户开拓。
“缜密市场布局和产品策略的背后,靠的是松下积累提升起的强大研发、管理、制造能力。稳定的产品性能、多层次的产品类型和更具弹性的议价能力,为松下在华的种种布局提供了最坚实地支撑。”国内一位长期观察国际锂电产业的业内人士向高工锂电表示。
对国内企业来说,松下在中国电池领域的稳健、务实布局,一方面值得国内同行借鉴参考;另一方面也提醒着国内电池企业,在国内补贴退坡加速推进,全面市场化步步逼近,技术路线仍存争议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势必将迎来松下、三星等国际巨头更为剧烈的冲击,需要做好应对更残酷斗争的准备。
事实上,国内企业也已经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压力,在1月初举行的“2017高工锂电&电动车年会”上,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曾忧心忡忡的表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政策保护期正在结束,产业链企业正在迎来新一轮更为严峻的挑战。
要在日韩企业的新一轮围猎中胜出,李缜的研判是,国内企业一定要在技术创新、产品沉淀、市场验证等方面加大投入,需要企业以产品为王、降本增效、实现客户价值,同时还要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协作配合。否则将面临再一次落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