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会有哪些变化?
随着电动汽车中电池容量的提高,续航里程的提升以及电动车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对于电动车的安全性则要求越来越严格。在低温环境下,动力电池性能会有哪些变化?其安全性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
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环境,在冬季中国北部地区温度常常低于0℃甚至-10℃。将电池的充放电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锂电池充放电的容量和电压将会急剧降低。这是因为,锂离子在低温下在电解液中、SEI中、石墨颗粒中的迁移率降低了。这样苛刻的低温环境必然会带来高比表面积锂金属的析出。
18650电池在低温下进行循环,容易出现高比表面积的锂金属析出,锂金属的形态与电流密度、电压等因素有关。同时对未循环的电池和低温循环后的电池进行稳定性、针刺实验等研究,可以得出电解液在其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低温下循环电池内部电解液会产生其它的分解反应,因此低温循环后电池更加不稳定,热和机械滥用都将将提高其安全风险。
为了加强电池的安全性,需要减少电解液和电极之间的反应,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界面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电池本身会有一定的自漏电,保护板也会有微安级的耗电,所以在长期保存中,要定期测量电压,补充充电。
(一)高压充电: 这种充电方法没有专门的控制电路,直接用5V电源头(或者串一个二极管降压)对带有保护板的电池充电,完全依赖保护板的高压限制。特点是开始时电流很大,然后逐渐降低,随时浮充;会炸的多数是这种,常见于低档插卡MP3等, 高档的买不起,不知道–我不敢说”这么贵的机子应该有充电电路”这种话–“应该”的事很多,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更多;
(二)恒压充电:这个方法跟上一个差不多,恒压其实是”限压”,设定一个相对精确的最高电压,然后就往那个电压死充,不到4.2V誓不休,江湖人称”傻充”,这种充电器如果把截止电压做得很精确倒罢了,偏低反而安全,如果偏高了还得依赖保护板,至于裸电池就自求多福吧。常见于现在的手机万能充和手电直充,这种充电器成本不到一块钱,全由劣质零件拼搭而成,淘宝零售价从2.00到15.00不等,能用多久 不好说;
(三)恒流充电:这个方法还是源于上一个和上上一个电路,只不过对最高充电电流作了限制,恒流恒压其实是”限流限压”,算傻充的儿子,还是个傻子,这种电路比较流行,如南孚、和鑫宇之流,充满之后不完全截止,改以涓流浮充–现在认为长时间的小电流充电是造成电池胀气的原因之一;
(四)智能充电: 这是现在认为比较理想的充电管理方法, 遵循本节开头所说的充电算法,集成在一块很小的贴片IC中,外围电路简单,稳定可靠,比如TP4054/4055/4056/4057、TP4002/5000、MAX1879等等。这种芯片的主要特点是在判断是否充满时会同时监控电压和电流,4.2V停充,或者充电电流小于0.01C(通常是50mA左右)停充; 在充满后完全截止,没有涓流浮充,但随时监测电压,如果电池电压下降到一定值再开始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