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知识

介绍几个可能影响到电池循环性能因素!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6-30 18:41    点击量:
     循环性能对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程度无需赘言;另外就宏观来讲,更长的循环寿命意味着更少的资源消耗。因而,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因素,是每一个与锂电行业相关的人员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以下锂电池厂商列举几个可能影响到电池循环性能因素,供参考。
 
  材料种类:材料的选择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第一要素。选择了循环性能较差的材料,工艺再合理、制成再完善,电芯的循环也必然无法保证;选择了较好的材料,即使后续制成有些许问题,循环性能也可能不会差的过于离谱(一次钴酸锂克发挥仅为135.5mAh/g左右且析锂的电芯,1C虽然百余次跳水但是0.5C、500次90%以上;一次电芯拆开后负极有黑色石墨颗粒的电芯,循环性能正常)。从材料角度来看,一个全电池的循环性能,是由正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负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这两者中,较差的一者来决定的。材料的循环性能较差,一方面可能是在循环过程中晶体结构变化过快从而无法继续完成嵌锂脱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活性物质与对应电解液无法生成致密均匀的SEI膜造成活性物质与电解液过早发生副反应而使电解液过快消耗进而影响循环。在电芯设计时,若一极确认选用循环性能较差的材料,则另一极无需选择循环性能较好的材料,浪费。 正负极压实:正负极压实过高,虽然可以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但是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循环性能。从理论来分析,压实越大,相当于对材料的结构破坏越大,而材料的结构是保证锂离子电池可以循环使用的基础;此外,正负极压实较高的电芯难以保证较高的保液量,而保液量是电芯完成正常循环或更多次的循环的基础。

  水分:过多的水分会与正负极活性物质发生副反应、破坏其结构进而影响循环,同时水分过多也不利于SEI膜的形成。但在痕量的水分难以除去的同时,痕量的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电芯的性能。可惜文武对这个方面的切身经验几乎为零,说不出太多的东西。大家有兴趣可以搜一搜论坛里面关于这个话题的资料,还是不少的。

  涂布膜密度:单一变量的考虑膜密度对循环的影响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膜密度不一致要么带来容量的差异、要么是电芯卷绕或叠片层数的差异。对同型号同容量同材料的电芯而言,降低膜密度相当于增加一层或多层卷绕或叠片层数,对应增加的隔膜可以吸收更多的电解液以保证循环。考虑到更薄的膜密度可以增加电芯的倍率性能、极片及裸电芯的烘烤除水也会容易些,当然太薄的膜密度涂布时的误差可能更难控制,活性物质中的大颗粒也可能会对涂布、滚压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层数意味着更多的箔材和隔膜,进而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能量密度。所以,评估时也需要均衡考量。

  负极过量:负极过量的原因除了需要考虑首次不可逆容量的影响和涂布膜密度偏差之外,对循环性能的影响也是一个考量。对于钴酸锂加石墨体系而言,负极石墨成为循环过程中的“短板”一方较为常见。若负极过量不充足,电芯可能在循环前并不析锂,但是循环几百次后正极结构变化甚微但是负极结构被破坏严重而无法完全接收正极提供的锂离子从而析锂,造成容量过早下降。

  电解液量:电解液量不足对循环产生影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注液量不足,二是虽然注液量充足但是老化时间不够或者正负极由于压实过高等原因造成的浸液不充分,三是随着循环电芯内部电解液被消耗完毕。注液量不足和保液量不足文武之前写过《电解液缺失对电芯性能的影响》因而不再赘述。对第三点,正负极特别是负极与电解液的匹配性的微观表现为致密且稳定的SEI的形成,而右眼可见的表现,既为循环过程中电解液的消耗速度。不完整的SEI膜一方面无法有效阻止负极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从而消耗电解液,一方面在SEI膜有缺陷的部位会随着循环的进行而重新生成SEI膜从而消耗可逆锂源和电解液。不论是对循环成百甚至上千次的电芯还是对于几十次既跳水的电芯,若循环前电解液充足而循环后电解液已经消耗完毕,则增加电解液保有量很可能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循环性能。

  测试的客观条件:测试过程中的充放电倍率、截止电压、充电截止电流、测试中的过充过放、测试房温度、测试过程中的突然中断、测试点与电芯的接触内阻等外界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循环性能测试结果。另外,不同的材料对上述客观因素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统一测试标准并且了解共性及重要材料的特性应该就足够日常工作使用了。

一、电压大小不同

  在电池行业上,电压增大了,其对应的输出电压也会增大,从而使得动力型锂电池组能够满足一些大功率的设备上;而并联方式直接影响的结果就是使得整个电池组的电流增大,而容量是受输出端的电流影响的,所以并联的直接作用就是使得锂电池组的容量增大,以这种方式连接的电池组的容量往往会比较大,也就是所谓的容量型锂电池组。

  新能源汽车用的锂电池都是动力锂电池,按特性分为功率型、能量型和功率能量兼顾型三种。功率型即你说说的动力锂电池主要特性就是支持大倍率的充放电,一般会高达10C以上,主要考量的参数是比功能(W/kg)。能量型的主要特性就是比能量(Wh/kg)较高。打个比方就是容量型是马拉松选手,要有耐力,就是容量要大,对大电流放电性能要求一般不高;功率型就是短跑选手,拼的是暴发力,但耐力也要有,不然容量太小就跑不远。

  二、应用的产品不同

  一些大型设备上需要的电压值较高,因为小功率的电池组带不起运转,所以就要选用动力型锂电池组。例如我们平时所用的电动自行车,它所要求的电压值往往都是48V,相对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情况,48V已经算是不小了。所以就必须使用动力型锂电池组来确保电动自行车的运转。而我们平时去一些大型超市或者商场,一些标志灯以及备用电源,因为这些设备的功耗并不是很大,所以一般都采用容量型锂电池组,这两者之间在产品的应用上是不同的。

  三、内阻不同

  动力型锂电池的内阻要比容量型锂电池的小,以18650为例,3倍率放电的好的厂家一般都带PDC,内阻40左右;5倍率放电的一般都不带PDC内阻20左右。
弗吉尼亚州立邦联大学的物理学特聘教授Puru Jena表示,目前科学家们可以预防液态电解质所导致的锂电池的不稳定问题。所以,尽管存在这种不稳定性,但液态电解质仍被广泛使用于锂电池中,因为它们比那些更稳定的固态电解质具有导电优势。

  但Jena和其同事洪方的理论研究表明,人类也许可以设计出一种导电能力不输液态电解质,同时还十分稳定的固态电解质。他们的研究结果将于本月底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这可能会催生出更安全、更强大的锂电池。

  Jena说道:“理论上来说,在稳定性和导电性方面,也许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我们都知道,电解质是电池的核心,是由正负离子所组成的盐。正离子是那些质子比电子多的原子,而负离子则是电子比质子多的原子。在锂电池中,正的锂离子通过电解质在电极之间流动。锂离子可以通过液态电解质自由流动,但在固态电解质中流动性较低,而这就会降低电导率。因此,为了提高固态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人员制作了一种计算模型,其中单个的负离子被去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负离子团簇(负离子群)。

  这些科学家们在其他研究人员以前测试过的固态电解质上获得了启发。起初,这种电解质属于一种被称为“反钙钛矿型氧化物”,其中一个氧原子和三个锂原子组成一个正离子,然后这个正离子再与一个氯离子连接。而在新的计算模型中,氯离子被一个硼原子和四个氟原子结合成的负离子团簇所取代了,这种做法可能会提高导电性。
 

  锂电池生产厂家总结:如同木桶原则一样,诸多的影响电芯循环性能的因素当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诸多因素中的最短板。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都有着交互影响。在同样的材料和制成能力下,越高的循环,往往意味着越低的能量密度,找到刚好满足客户需求的结合点,尽量保证电芯制成的一致性,方是最重要的任务所在。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