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专题

通过市场筛选、大浪淘沙的阵痛将临、、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06 12:55    点击量:

《财经》:目前市场传言中国会进一步降低汽车关税,合资企业股比也不断放开,对中国本土车企是不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也是当时入世的一个重大议题,您觉得中国汽车业现在已经准备好了吗?

 

陈清泰:可能会有阵痛,但从总体上来说,不会有颠覆性的变化。

 

因为我们改革开放已经40年,特别是加入WTO之后的近20年间,国际上知名的汽车企业几乎全进入到了中国,所以现在中国的市场已经是高度国际化市场。无论是吉利、上汽、比亚迪、广汽、长城等,所有自主品牌的竞争对手都是全球最强的汽车公司。因此再开放一下,可能会有些阵痛,但一段时间之后也就过去了。

 

《财经》:现在中国汽车产业中,新的投资者和玩家很多,不少人会认为,新造车企业投入巨大,最终大部分被淘汰,是一种资源浪费;但另一种观点是就该优胜劣汰,留下竞争力更强大的新能源车企,您怎么看?

 

陈清泰:担心资源浪费,可以理解,但这里也反映出某些计划思维。2010年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方案中曾提出,新能源汽车要由国家认定一些“依托企业”,由它们来主导,防止一哄而上,造成浪费。当时我写了反馈意见,认为这么做可能事与愿违。

 

当一个新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很多投资者都看到了机会,都想参与一搏、分一杯羹,会勇敢闯进来。这时候,就会出现所谓的一哄而起,但这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政府很难保证哪家企业能胜出,需要的是加快试错过程。一些投资者拿着自己的真金白银参与试错,分散试错的风险和成本,应该欢迎,而不是拒绝。进入者中大多数会以失败告终,但他们都对最后的成功做出了贡献。实际上多数投资者是有准备的、他们心知肚明,政府用不着替他们担心。

 

《财经》:经历这样的一轮淘汰之后,留下的是什么?

 

陈清泰:要通过各种可能性试探,最后,市场会筛选出一种或几种可行的技术或产品。比如,刚开始建基础设施的时候,有充电、换电两种模式,大家各讲各的道理,经过市场的检验之后,换电慢慢下去了,充电逐渐起来了。

 

这难道意味着换电的学费就白花了吗?不对。如果认准一种技术路线,可能被认准的是换电技术,想象得很美好,3分钟就结束,还不需要充电桩。但这或许就延误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所以要试错,试错就要支付成本,而支付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市场筛选,让试错的成本由社会分担。在技术不成熟的时候由政府认定一个方向,犹如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经历了试错过程,当年进入的一些投资者已经开始退出,如华夏幸福退出合众,乐视也退出了。

 

经过了一哄而起之后就会进入大浪淘沙的过程,市场会筛选出一批优强者,再通过它们的PK或者重组并购等,最后有竞争力公司才会脱颖而出。所以,一个产业市场化的发展过程,大体上是三个阶段,一哄而起、大浪淘沙、脱颖而出。我们不能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为设定的结果,最后可能是一个错的结果,产业政策有时候搞错了,错就错在这儿。

 

《财经》:发改委、工信部等去年都发文,鼓励建立汽车集团或者联盟。一些倒下的新造车企业是不是会被国有企业收购?

 

陈清泰:各类企业之间的并购,政府关键在于创造好的环境,不要直接插手。在建的产能如果近期都建成,从总量上可能是过剩的。但各个企业大不相同,有的可能因销路很好不能及时交货,有的可能订单不足、产能闲置。政府应创造条件促进市场化方式来消化过剩,如转让、并购、联盟。

 

到2020年前后,汽车产业可能会面临一次重组的过程。这由两方面推动的,一方面是对外资放开,股比放开,外资公司和造车新势力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同时发力,竞争将更加激烈;另一方面,补贴政策退坡,双积分政策实施,那些过度依赖补贴的公司将遇到更大的困难。企业和政府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实现平稳过渡,是很大的挑战。

 

未来,就看哪家的产品质量高、水平高、成本低,它就能战胜对手,不然就会被淘汰。市场是无情的,各地政府都希望企业能活好,但市场不一定买账。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