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海外建厂吸引当地OEM。
虽然当前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还没有真正起来,竞争格局并不意味着未来榜首会是现在的宁德时代或是LG化学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电池厂业已占去市场和客户优势,与OEM之间正在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至少将影响到五年内的动力电池市场。
现今,除了比亚迪自产自销外,大体上看还存在着一对一的供应关系,例如松下和特斯拉、LG化学和通用。目前松下的圆柱电池在特斯拉光环下搞得风生水起,依然是全球动力电池第一梯队玩家,但表面的风光下面其实也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一方面,成组效率偏低的弱点,正在促使OEM转向软包和方形电芯。另一个风险则是与特斯拉的合作关系,尽管双方的合作深度已经很紧密了,松下的方型电池也曾在大众、福特的电动车上使用,但并未真正达成战略合作,同时松下和特斯拉在美国的合作方式能否在中国、欧洲等地复制也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的。
不仅如此,特斯拉正在为国产Model 3寻求新的电池供应商。为了让国产Model3更具有竞争力,引入新的电池供应商是一定要做的事情。据了解,特斯拉正在谈判的供应商除了力神,还有宁德时代和LG化学。
于是,各自考量后,松下与特斯拉均在探索其他的合作伙伴。前不久,有内部人士透露,松下将会与丰田在2020年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子公司。通过丰田,合资公司的电池还会提供给技术合作伙伴马自达和斯巴鲁。
与LG化学深度绑定的通用在中国也在寻求本土电池供应商。去年9月,上汽通用就与宁德时代在上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它们将在汽车电池技术领域开展协作,并就上汽通用下一代新能源电池的研发进行深度合作。
一对一的供应关系逐渐向多元化转变,无论是电池厂还是OEM,都不会将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如戴姆勒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大众与宁德时代、SKI、LG化学、三星SDI;北汽新能源与国轩、孚能、宁德时代。
本土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大致呈现出两种表现:OEM对中国本土电池供应商;电池海外建厂吸引当地OEM。
出于对成本的考虑,OEM在本土寻求可以合作的电池供应商,如上文中的特斯拉国产后选择本土供应商,这在中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电池厂也选择在当地建厂,吸引跨国车企,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海外市场。如宁德时代确定投资2.4亿欧元在德国又下一电池工厂,且在落子当日与宝马签订了40亿欧元的大单。日前它又与本田达成协议,到2027年向本田供应56GWh的电池。为了配合本田的研究开发,宁德时代2019年上半年将在栃木县内建设基地。
多元化、本地化的供应关系无疑有利于技术领先、产能充沛和资金雄厚的电池厂。
当然,三线及其他供应商仍有机会进入供应体系,只是难度较大,尤其在TOP10电池企业挤压之下。2017年TOP电池企业还为其他电池供应商留下30.7%的市场,而到了去年仅仅不到19%。
不过, OEM的扶持,对未来电池企业的生死存亡以及规模大小起到的作用,远比当前明显。混战,将自它们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