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安全保障的一大重点——电解液。 电解液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之一,号称锂电池的“血液”,在锂电池中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电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等优点的保证。
在当今时代,锂电池的应用颇为广泛,在数据中心、通信基站、轨道交通、工业一体化等领域都常见锂电池的身影。锂电池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如此广泛,那么锂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也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了。
研制电解液的挑战
电解液耐高压能力不适配,会被氧化分解,放出热量会使电池温度升高,而在高温下,一旦负极表面SEI膜分解破坏后,裸露负极与电解液发生放热反应,电池温度会进一步升高,引起电解液与正极材料、粘结剂热反应,可能会引起电池爆炸。
电解液改进进程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报告说,使用高度氟化的电解液,可大幅提高锂电池的储电能力和耐用性。
采用易燃有机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一直制约着锂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向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领域发展。近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曹余良教授团队与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共同在《自然·能源》在线发表关于非燃磷酸酯电解液在锂离子电池应用的研究成果。
美国马里兰大学、陆军研究实验所和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等机构,以化学性质极不稳定的锂金属为负极制备一种电池,配以高氟电解液,可实现充放电多达千次,储电能力仅下降到最初的93%。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技术发展与锂电池是相辅相成的,电解液需要与客户选用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相适应,并与客户锂离子电池最终性能要求相适应。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电解液需要适应不断发展的锂电池技术体系及终端设备的应用需求等变化,不断调整其性能和构成。
国内电解液市场趋势
电解液汽车持续扩产,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解液的价格从2017年巅峰期的40万元/吨下降至今年的5万元/吨左右,电解液市场短期内供大于求的局面并未改变,电解液价格仍将维持在较低价位运行或继续下跌。
根据中汽协预测,按照前5个月的增长水平计算,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将突破100万辆。若以每辆车需要60公斤电解液计算,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需要6万吨的电解液。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19年仅主流上市公司的电解液产能就将突破10万吨,2018年动力电池电解液市场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好的电解液对于锂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存能电气的锂电池电解液也是经过专门的设计调配的电解液,有效地提高了锂电池的实用性。
存能电气磷酸铁锂电池应用于小型机房、弱电间等室分系统、新能源户外站点、通信基站、室内户外无空调站点、广电、部队、石油和气象等无人站点。以安全,高效,节能,绿色,为设计研发理念,为用户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锂电产品和解决方案。
非水电解质由于具有宽的电化学窗口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锂离子电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非水电解质具有高的可燃性和挥发性,可能引起锂离子电池出现起火、爆炸等安全问题。为了克服电解质易燃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在非水电解质中添加阻燃剂,但是这些阻燃剂会在负极表面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严重恶化电池性能。近日,合肥工业大学项宏发教授团队研发出的新型高浓度不燃电解液,弥补了上述缺陷。
这种新型的电解液采用磷酸三甲酯(TMP)为溶剂,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为溶质,能够完全不燃(图1),因此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同时在高浓度下(5 mol/L),电解液中大部分TMP溶剂分子和Li+配位,形成特殊的溶剂化结构,这使得溶剂分子与负极之间的副反应减少了。当这种电解液应用于三元-石墨锂离子电池时,抑制了因TMP共嵌入引起的石墨剥离。同时与传统的碳酸酯电解液相比,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图2)。此外,这种高浓度电解液的特殊溶剂化结构还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图3),应用于三元锂金属电池时,也具有很好的循环性能。